赵冬苓。
近代传奇大戏《红高粱》时下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电视剧由赵冬苓改编自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由周迅、朱亚文等领衔主演,引起一阵舆论潮。昨日,该剧的编剧赵冬苓接受了东南快报记者的采访,与记者聊了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创作《红高粱》时借鉴了《甄嬛传》
记者:接下《红高粱》编剧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当时您是否也犹豫过?最终是为什么下定决心接下改编?
赵冬苓:正因为想到今天会受到很多质疑,我当时才会强烈犹豫。但是,挑战对我永远有诱惑力。所以,我才接受了。我敢接受这件事情,就说明我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来自观众和大家的无论批评还是赞美。在我看来,无论是弹和赞,都说明了大家对它的关注和承认。
记者:您在创作剧本时做了哪些研究?创作酝酿、研究当地历史等等,花了多久,能不能给我们详细讲讲?
赵冬苓:在写作以前,我去了高密采访,采访了当地研究历史的学者、莫言家人,包括酿酒工艺等,花了大概八九天的时间。我本人的经验,采访主要是找感觉,因为你现在去看到的高密,肯定不是当年的样子了。但去了,感觉就不一样。事实上,最初的灵感也是在高密找到的。
记者:你曾经在采访时说过这部戏的创作借鉴了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能更详细地说说是如何借鉴以及这种借鉴对《红高粱》的影响么?
赵冬苓:我这两年一直在研究市场上的各种好剧,其中包括《甄嬛传》。我研究《甄嬛传》,是研究它如何塑造女性形象,以及它在艺术上的细致的表达。
周迅的“九儿”更加人性化
记者:之前您接受采访时说,给自己改编的电视剧版《红高粱》打85分。那您觉得距离满分100分,欠缺的那15分是哪些地方?
赵冬苓:我觉得是这样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止境的。《红高粱》剧本方面,总体来说我是很满意的。但过后回忆起来,还有一些遗憾。比如我以前的作品从来不出现坏人,这次出现了。另外,留一些分数,也是给自己以后一些进步的空间。
记者:您以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大气方正的,这次的九儿却不是那样的,您对这样的尝试是否满意?
赵冬苓:我过去写的作品,主角多少都带一些光环。这一次,我希望去掉这些光环,把具体人物放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中,真实地写出他们的人性、他们的成长,以及他们面对国难家仇时的大爆发。
记者:赵老师,能谈谈您眼中的九儿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形象吗?播出到昨天,有些观众对九儿产生了保留意见,认为她虽然敢爱敢恨,但不太顾及他人感受。
赵冬苓:一部作品出来,有赞有弹,这是正常情况。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九儿,我觉得她是特别真实的一个人。她有那样一个家,那样一种经历,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那样一种黑暗而混乱的年代,她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靠自己活。而且,我不认为她不顾及别人感受。许多事情,她都是被逼的。换个人,比如换了朱豪三的淑红,也许她早死了。
记者:您如何评价几位主演的演绎?
赵冬苓:关于几位主演,我自己很满意。
否认是第一富豪女编剧
记者:电影版的《红高粱》给人印象深刻,现在电视剧版一出,难免会被观众拿来对比。郑晓龙导演说不怕对比,没有可比性。那作为创作者,您觉得电视剧版《红高粱》是否会像电影版那样,成为一个经典?
赵冬苓:所谓经典,很像初恋,一日相见,很难相忘。忘了的就算了,没忘的就成经典了。《红高粱》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刚出来的时候都有不少的非议。但时间长了,它闪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就成经典了。我大胆说一句:以后,无论谁再拍《红高粱》电视剧版,都不可避免会被人拿来和我们比。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目前您是“编剧作家富豪榜”排名第一的女编剧,自己是否会有压力?您在乎排名这事吗?
赵冬苓:这个排名,包括外面关于稿酬的传言,很大部分是空穴来风,没有什么事实根据。
记者:在男编剧抢占大半壁江山或者市场的情况下,您在女编剧群体中排名第一的位置应该是确切的吧?
赵冬苓:太不能这样说了。我觉得有许多年轻女编剧非常了不起,比如陈彤、李潇等。我在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只是努力再努力,让自己不掉队而已。我压力山大呀。其实现在是女性编剧占据大半江山了。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我是女性我骄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