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食谱
剩饭加热易致消化不良 推荐3款养肠胃的食谱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0-24 16:10:00

  想要有一个好肠胃,就要从日常的健康饮食开始。虽然身边的美食有很多,但不是每一种都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吃不对小心肠胃大发脾气!小编为你揭晓最伤胃的食物排行榜,如果肠胃不够好,一定不能多吃!

  泛酸、胀气、打嗝……各种各样的胃部不适是不是经常困扰你呢?胃部是很娇弱的部位,如果饮食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而身边最常见的食物,则是最伤胃的“危险分子”!

  五种食物最伤肠胃

  1、“剩”饭

  许多人为避免浪费,把剩饭加热后再吃。但研究发现,剩饭重新加热后再吃则难以消化,时间长了还可能引起胃病。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加热到60摄氏度以上时会逐渐膨胀,最终变成糊状,这个过程称为“糊化”。

  人体内的消化酶比较容易将这种糊化的淀粉分子水解。而糊化的淀粉冷却后,会产生“老化”现象,人体对这种老化淀粉的水解和消化能力都大大降低。

  所以,长期食用这种重新加热的剩饭,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胃病。

  2、加工肉

  瑞典科学家表示,食用过多加工的肉类食品,例如咸肉、香肠、熏肉,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他们通过对15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后发现,每天加工肉类制品的摄入量每增加30克,患胃癌的几率就提高15%-38%。

  因为加工肉类制品通常经过腌制、烟熏、或者加入了硝酸盐,以此来延长它们的保质期,而这恰恰导致了胃癌发病率的增加。

  3、快餐食品

  快餐食品中的油炸作物比较脆、硬,如果较硬的油炸食物在没有嚼碎的时候就被吞到了胃内,胃蠕动而使得食物与胃粘膜接触时,较硬的食物就会直接对胃粘膜造成损害。

  如果胃粘膜不能及时修复,便会导致炎症、溃疡等形成,而对于胃病患者,则会加重病情。

  4、油腻食物

  含脂肪过高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会增加发生泛酸和肠易激综合症的机会。

  因为高脂肪食物很难消化,人体就会自动分泌出更多的胃酸。同样,进食过量也会刺激胃酸分泌过多。

  5、冷饮

  冷饮过量会让胃内温度过低,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作用。因此,佐餐时最好喝些热饮料,比如茶和热柠檬水。而冷饮最好放在两餐之间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注意调理好自己的肠胃。日常生活如何调理肠胃?汤品和粥品都是你的最佳选择。

  三个养护肠胃的食谱

  1、肉包菜汤:

  原料:羊肉、包菜、调味品各适量。

  制法:将羊肉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再用清水将羊肉煮熟,然后放入洗净且切碎后的包菜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1剂,可将此汤佐餐服用。

  功效:温中暖胃。

  适应症:脾肾阳虚所致的脘腹冷痛且胀满不适、食少等病症。

  2、肚片包菜汤:

  原料:包菜、熟肚(猪肚、牛肚或羊肚)及调味品各适量。

  制法:将肚切成片,再用清水将其煮沸,然后放入洗净且切碎的包菜,待菜熟后放入调味品即可。

  用法:每日一次,佐餐服食。

  功效:补虚止痛。

  适应症:脾胃虚弱所致的脘腹痞满、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病症。

  3、芝麻小米粥

  原料:小米150克、黑芝麻3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小米洗净,用凉水浸泡30分钟,捞出,沥干;黑芝麻洗净,晾干,研成粉。锅置火上,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小米,先用大火烧沸,再转小火熬煮。小米烂熟后,加入白糖调味,慢慢放入黑芝麻粉,搅拌均匀即可。

  由于小米非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故被营养专家称为“保健米”。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肾气、清虚热、利小便、治烦渴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体虚、精血受损、产后虚损、食欲不振的营养康复良品。由于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体质偏虚寒、小便清长者不宜过多食用。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煮熬,亦可添加各种食材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粥。添加了芝麻的小米粥更加香浓。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