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人而言,法治是维系平凡人生和心灵安宁的基石,饱含民生的一个个小期待,定义着每个活在当下人的心态,更托起和谐社会的底线。当珍爱法治,如你我内心的一个个“小苹果”。
在这个金秋十月,再没有什么声音,比“法治”来得更洪亮——
10月20日以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同时,全社会目光聚焦“法治”。全社会、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朝着中国即将开辟的新的前进方向凝视。
国家治理的大道理,也许普通百姓听着要转几个弯。但是,揭开法治“大衣”的一角,内里呈现的,却是与普通百姓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之所以关注“法治”,说到底,还是因为它跟平民百姓所能发生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不妨列举几例。就在前几天,云南昆明一工地与所在地村民发生冲突致8人死亡。假如矛盾早已有法治的轨道加以解决,假如每个公民都意识到暴力必将受法律惩处,假如强权一直都感受到法律的严厉规约,那么这一事件还能发生吗?
就在前些时,人们再问昆山“8·2”车间粉尘爆炸案调查结果。假如执法机关的每一次检查,都能刚正不阿,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存在那么久吗?那些也许是你我亲人、朋友的打工者,会这样轻易地生命陨落吗?
就在前几天,河南工商局也干出一件有悖法理的事。该工商局发起了红头文件,催促下属各执法机构赶紧完成罚款额度,且与执法人员收入挂钩。假如都把执法当做生意来做,又如何保证普通公民不在法律的执行中遭受委屈?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面前,平常百姓在内心,对法治的期盼从未如此强烈——
法治是人生和心灵安宁之所系。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在利益的阡陌交错中,在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中,何以维系每一个平民的生计、安危和幸福?作为没有权势、没有足够财富、没有深厚背景的绝大多数百姓,惟有将法治当做自己的“靠山”!
法治饱含着每个人真切的民生期待。生孩子了,可以不担心奶粉质量;家人生病了,可以不纠结要不要向医生送红包;出门在外谋生,可以不担心生产出事故,工资被拖欠;在城市化的突飞猛进中,可以不担心自家的房子和土地突然就没了。因为,一切有法治。
法治定义着每个活在当下的人的心态。当遭遇纠纷,可以不再暴力相向,甚至走向报复社会,而是一句简单的“法庭上见”则可;当我们办事,第一反应不再是有没有熟人,可不可以托关系,而是坦然接受制度和规则的安排,人生从此变得轻松。因为,一切有法治。
法治托起和谐社会的底线。当人们的利益调整交付于法治,当公权受到驯服和约束,当所有人都“服从于规则之治的事业”,则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秩序必将养成。而当规则深深嵌进民族心理,这又将实现国民性的现代化。如此,不必再担心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旅游。因为,法治是一张大网,有了法治的托底,道德也就失去了向下探底的空间。
从民生的角度看法治,法治看似很远,但却是每个人心中极其珍爱的“小苹果”。而一个个小期待实现了,强大国家的中国梦也定然无虞。有此法治,你对它的爱怎么会嫌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