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汽车频道 > 行业评论
评论:售后配件价格的“水”到底有多深?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15 09:28:24

  售后配件领域的价格问题已成为汽车反垄断的焦点,尤其是虚高的汽车“零整比”,虽然表面上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但背后则是国内保险业与汽车主机厂、经销商利益的博弈。

  继奥迪、奔驰、宝马等外资豪华品牌宣布下调售后配件价格后,中档车型的外资品牌也开始下调售后配件价格。近日,广丰及广本两家中日合资公司也宣布将下调部分配件价格。这些企业均表示,下调配件价格是非常重视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并积极回应的结果。

  此外,即便没有宣布下调配件价格,为积极响应发改委有关汽车行业反垄断各项调查工作,上海通用方面也将有序开放和优化售后配件的销售渠道;东风日产也将结合《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积极研讨、制定相关领域改善方案。

  显而易见,无论是众媒体传言的奥迪、克莱斯勒在此轮发改委“反垄断”调查中被开罚单,还是众企业纷纷下调售后配件价格,售后配件领域的价格问题已成为汽车反垄断的焦点,尤其是虚高的汽车“零整比”(具体车型的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通过中国保险协会调查该比值在国内最高达12:1),虽然表面上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但背后则是国内保险业与汽车主机厂、经销商利益的博弈。

  那么,售后配件价格的“水”到底有多深?国内汽车“零整比”虚高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因素?政府主管机关及相关企业单位又有哪些办法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消费者一个公开、透明、有序竞争的市场呢?

  虚高“零整比”背后

  今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维修协会曾经发布了一份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在被调查的18种车型中,零整比系数差异巨大,从不足2倍到超过12倍的都有。按照《报告》提供的国外研究数据,3倍左右的整车配件零整比是最常见的。

  对此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国际商报》表示,汽车配件“零整比”的存在是正常的。因为零部件供应商给予整车配件价格与给予售后市场的配件价格,分属不同的定价体系。但前者的价格较低,原因在于主机厂与供应商在整车装配方面签有批量配套协议,配件供应的数量和节奏是可预期的,仓储、物流成本因此也比较低,此外,主机厂也参与了很多配件的开发认证;而针对售后市场的同一配件属独立销售,批量、仓储、物流和资金占用等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较高的成本,还要加上主机厂的开发认证成本,所以价格更高。

  记者在市场调查过程中发现,售后市场上的同一配件,由于不同渠道价格也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同一型号的韩泰轮胎,4S店的价格较汽配城或汽修厂高出一倍至两倍;原厂雨刷器的4S店价格较汽配城则要高出0.5倍至一倍;原厂刹车片价格4S店较汽配城要高出一倍至1.5倍;壳牌的同一款机油,4S店价格则要高于汽配城至少一倍。

  一位中档品牌经销商向《国际商报》表示,进入4S店的原厂配件一定要经过主机厂的“手”,其配件也要贴上主机厂的商标,在这过程中这个配件至少要加价20%,多则有30%以上,豪华品牌则会更高。

  此外据上述资深业内人士透露,主机厂除了要对自己提供给4S店的配件加价以外,如果零部件供应商要直接提供给4S店,主机厂还要从零部件供应商那里拿销售返扣,因为这里面有的配件含有主机厂的开发认证成本或知识产权,有的则纯粹是因为主机厂在这种博弈中占有强势主导地位,这就增加了配件的成本,而且增加的弹性很大。而如果是在零部件供应商授权的独立经销渠道里(如博世、德尔福授权的快修店等),同一配件加价的空间最多也就在20%左右。“不过零部件供应商能给予这些独立授权经销商的配件并不太多,也不可能是核心配件(如组装发动机、变速箱的核心配件等都不可能在这里销售),而大部分附加值高的配件还是进入4S店渠道。”上述资深人士解释到,因此3倍左右的零整比是很正常的,但如果高的离谱就不正常了。

  在《报告》中显示,在18款常见车型的“零整比”中,约有60%的车型“零整比”超过了3倍的数值,其中超过12倍的有一款,5倍至8倍的有三款;3倍至5倍的有10款。但蹊跷的是,在这超出3倍零整比系数的14款车型中,国产合资车型占据主要部分,其中5倍系数以上的车型都是国产合资车;而在4倍左右的车型中,居然还有一家自主品牌车型,即比亚迪F3R!

  按常理说,进口车配件首先要上10%关税,此外还有增值税及运费,而且由于进口车配件周期长,其占用资金成本及仓储成本应该比国产高,劳动力成本更高。所以,进口车配件的成本应该比国产车更高,因此如奔驰S级及雷克萨斯ES350出现4倍左右的零整比系数并不为过,但国产车的零整比系数高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上述资深人士透露,这是裙带关系的既得利益者在作祟。也就是说,这些国产车的零部件供应商大多都是主机厂直系或旁系亲属,主要是“三种人”:一是整车合资企业中方下属的独资或合资零部件企业,中方对这些亲属企业寄予厚望,也可能是为了完成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的原始积累,所以有时候对售后配件加价没有底线;二是与整车合资企业中外方沾亲带故的零部件供应商,主要是日系厂商,它们在美国就有垄断的案底,在中国也不善,因此发改委此次也对在华的12家日本企业实施了汽车配件和轴承价格的反垄断调查,这一点也不奇怪;还有就是自主品牌主机厂的直系供应商,如比亚迪F3R。因为比亚迪曾经历过配件采购的改革,在改革前比亚迪车型采用的配件几乎所有都由比亚迪自己生产,但由于生产工艺不完备,以及大量依靠人工生产、品控难以保障等原因,导致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故障率难以准确控制,因此比亚迪改变为外采配件,即向国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采购,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不过据了解F3R配件的采购还在使用原先体系内供应商,厚待之余,零整比系数高也不足为奇了。

  信息公开才是解决之道

  面对目前汽车零整比系数虚高,售后维修、保养成本存在暴利问题也被舆论搬至台前,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呢?本报曾在7月11日的《汽车零部件价格乱象的背后》一文中提到,只有相关市场信息公开,才能让消费者明白消费,便于消费者选择。

  上述业内资深专家表示,挥动反垄断大棒打压售后配件的零整比,只有一时的功效,而督促甚至强制企业定期公布售后配件、保养及工时费价格,对这些价格进行梳理和排名,增强其透明度,来促进企业间的竞争,让消费者很容易判断出各品牌及车型在售后市场上的竞争力,让市场而不是政府来决定售后配件的“零整比”,这才是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做的。“如果这些信息公开后,再出现涉嫌价格垄断的问题,政府再去调查、去罚。不过政府部门一定要按照现行《反垄断法》所规定的条款去执法。”

  对此,从事国内反垄断案例的高朋律师事务所律师姜丽勇对《国际商报》表示,《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赋予了汽车主机厂在销售流程上的主导地位,但与《反垄断法》所定义的纵向垄断还不是一回事。所谓纵向垄断,即主机厂限定经销商或零部件供应商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不过记者采访的经销商对此均表示,在售后配件领域,主机厂并没有限定经销商向消费者销售的最低价格,而主机厂只是提供了一个指导价,经销商可以卖得更低,哪怕是低于该配件的进货价,主机厂都不会管你。不过主机厂会限定经销商销售配件的最高价,因为如果经销商卖的太高,会损害主机厂所辖品牌的消费者满意度。

  而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博格华纳的有关负责人对《国际商报》表示:“主机厂不可能限定我们销售给4S店的售后配件最低价格,更不可能限定我们自身独立销售渠道的最低价格。而且我们一般也不可能低于成本价去销售,这是再明显不过的市场规律。”“因此在售后配件领域,横向垄断最为常见,即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姜丽勇表示。而据接近发改委的人士对《国际商报》透露,此次奥迪被发改委处罚,也是因为政府掌握了其湖北经销商之间的垄断协议,而又不符合《反垄断法》第二章第十五条规定的免责条款。

  不过有知情的业内人士表示,包括此次奥迪案,及《报告》的发布,都是汽车业与保险业利益博弈的体现,尤其是“零整比”系数问题,因为目前汽车投保费用是按车价的一定比率计算的,但配件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维修成本的高低,即使新车价位相同,如果消费者购买了零整比系数较高的车型,就意味着后续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相对更高的维修费用,这显然对保险公司不公平。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但是有些进口售后配件由于确实成本很高,如关税、增值税及物流费、仓储费用,都要明显高于国产配件,所以进口车配件零整比高,也很自然。另外对于售后配件的初始价格认定或者加价多少,这是零部件供应商或者是主机厂的自由,如果价格高了,市场自然会逼它下调价格。不能因为零整比高,就认定都是垄断造成的结果。

  而对于那些零整比明显过高,又不涉嫌垄断,且会影响消费者维修的配件(如部分进口配件),相关责任方(保险公司、汽车主机厂或经销商)又当如何解决呢?该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不能把因双方博弈而产生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前提下,保险公司与主机厂或经销商协商一个新险种去解决。即在配件零整比系数公示后,主机厂或经销商为零整比明显过高的配件再投保如附加险等险种,这样即平衡了保险公司利益,也使消费者不至于陷入在配件定损明显较高时,车辆无法得到修理的尴尬境地。

来源: 国际商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