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全国创新性地构建了流动文化服务体系,“流动文化加油站”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肯定。今年5月,在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流动文化服务的衢州样本被文化部予以总结推广,为各地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实践模式。
积极探索有衢州特色的流动文化项目
2013年,衢州流动文化服务实现路径及标准化项目被列入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项目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建了“四有四式”、“5+X”模式。“四有”即有设施、有活动、有队伍、有保障,“四式”即公益式、多元式、直通式、播种式,“5+X”即以流动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电影院为主体,以流动青少年宫、96811流动图书馆等为补充的、具有衢州特色的流动文化服务新模式。“四有四式”、“5+X”的核心就是通过流动服务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合作,努力消除体制障碍,统筹服务资源,从而整体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出台了系列政策性文件。衢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建设的若干意见》,市文广新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办法》、《衢州市流动文化服务标准(试行)》,增强了流动文化服务的规划性和可操作性。
形成了社会力量参与流动文化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市文化志愿者联合会,定期组织开展文化配送、结对、走亲等服务活动,同时鼓励以冠名、合作经营、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捐赠、竞标等形式参与流动文化服务活动。
建立了流动文化的供需对接机制。建立“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流动服务信息的“大数据”处理,在平台上能公布计划、预约和配送项目、统计分析数据、采集评价指数。流动文化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不但对于岗位配置、规范职责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等资源的采集采购,对文献资料等创作管理等提高了公共财政的使用绩效、提升了服务效能,也体现了现代治理能力的要求。
推出了流动文化服务系列标准。根据衢州市流动文化服务的各大载体,制定出台一系列服务规范和标准,并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等试点建设,率先建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流动文化服务示范点和示范项目。
努力把衢州流动文化服务建成全国服务标准
流动文化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这包括职能的分类建设,如设置流动大篷车等六大类服务流程。运行的过程建设,如流动图书馆的图书采编、分类、打包、装卸、运输、推介、借阅、返回、入库等过程环节管理。
流动文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化。通过提供文化菜单目录设定服务项目、类别,丰富服务内容,根据基层群众实际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内容,不仅提供文艺演出、展览,还应提供基层急需的文化培训、辅导等服务,开展图书漂流、专家讲座、“文化走亲”等活动。建立流动文化服务资源库,创作生产一批形式多样、小型轻便的群众文艺作品,储备一批类文化艺术专家人才,确保服务资源充足,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可持续开展。
流动文化服务环境和设施管理标准化。推动流动文化服务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向全社会征集了流动文化服务标识。加强流动文化服务硬件建设,市县两级配齐文化馆、图书馆、专业剧团、博物馆等流动文化服务专用车和相应设备。明确流动服务点的场所面积、功能设置、设备配置、开放时间、活动开展、管理人员等标准,明确各流动服务用车的车辆、设备、使用、管理等标准,推进流动服务“公交化”,定时定点开展服务,实现流动文化服务开展常态化、制度化。
在实践中衢州已形成了国内第一套流动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印发了国内第一套《流动文化服务标准》(试行)。下一阶段,将把服务标准建设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做到“处处有标准、事事有规范、岗岗有职责”。通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和实践,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市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