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80岁的杭州老太叶孙轩一回到家,就从冰箱里拿出衢州送来的清明粿热起来吃。叶老太说,这粿与别的味道不一样。她品尝到的粿子,除了那细腻绵软的口感外,还散发着半辈子的岁月馨香。
【送了40年的清明粿】
近40年来,衢江区黄坛口乡坑口村埠头自然村的村民,从祖辈到父辈到孙辈,年年清明都给叶孙轩送清明粿,已经是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了。
今年,来送粿子的是罗顺成。这个27岁的小伙子,从宁波大学毕业后回衢,在一家金融机构上班。粿是节前两天母亲做的,父亲罗水芳让他给叶老太太送清明粿,他说,这是他们家的传统。
起初,村民们送的不只是清明粿。逢年过节,年糕、粽子、自种的板栗,都会送来,叶孙轩吃也吃不完,说“算了,别再送了。”村民们不同意。
后来叶孙轩想想说,那就送清明粿吧,取个怀念先人的意思。
【一个人和一个村的缘分】
叶孙轩与这个自然村有着不一般的缘分。
她是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之后进入省林业厅工作,上世纪70年代来衢州,最后在市外经贸局退休。
叶孙轩回忆,那时候坑口乡(现为黄坛口乡)埠头大队水牛背自然村,很穷。村里十多户人家,住的都是低矮的破茅棚。“村里除了一点板栗,什么都没有。为了出口的需要,我上了水牛背。”叶孙轩说,当时她负责农产品出口的工作。坐车到黄坛口,再走水路到坑口,下船后还得翻山越岭。“那时不通公路,爬两个多小时的山才能到。当天也赶不回来,得在村里借宿几天。”
“1973年,我去的头一年”,叶孙轩算了一下,1斤板栗大约140-150粒,个头很小,口感也不好。她送良种、嫁接老树,还问省里“要”来了肥料。“3年后,已经能产出出口合格的板栗,1斤约为18-30粒,个头大了好几倍,产量也往上翻。”叶孙轩说,第一年,全村板栗一两吨都收不齐,5年后产量达到了好几百吨。这个村还被定为了省里的一个板栗出口基地。
【祖孙三代接力送粿】
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认识叶孙轩。每次她刚爬上山岗,孩子们就会嚷着迎过去,他们知道,“又有好吃的来了!”那时候,村里人吃的是地瓜叶,根本吃不上米饭。叶孙轩拿着凭票换来的食品,有好吃的揣着,带来给山里的孩子们。朴实的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个村,叶孙轩一直联系了15年,直到近退休。感恩的村民们就拿出自家种的土产,送给叶孙轩。起初家家户户送,叶孙轩吃不完,劝村民们不要再送了。
后来,村里跑客运的罗水芳专门把这事承接了下来。“我有车,方便。”罗水芳的父亲去世后,就由他来接班送清明粿,一送十余年。如今孙子也参加工作了,又接过了这个棒子。 “就算以后她走了,清明粿还可以一代接一代,送到墓山上去。”村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