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大学生会果断拒绝父母在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中申请“加为好友”的请求。有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家人主动每天联系他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8.4%,而学生主动每天联系家长的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不到——只有11.1%。不到没钱用了就不会主动往家里打电话,拒绝自己表达情绪的场所混入父母的脚印。大学生真是这样吗?为此,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同学展开了调查。
社交工具上与父母躲猫猫
“我妈请求加我微信?”2012级文学系的赵同学看到微信提示后吃了一惊,然后在舍友“你妈妈真潮,都会用微信了”的笑闹中忽略了这条提示,她打定主意,如果妈妈再发来请求,就一直“不予理睬”下去,如果妈妈问起来就说自己不玩微信。她告诉记者,大一时妈妈就加了她的QQ,“有一次凌晨2点多我发了一条状态,第二天她就打电话来说我怎么那么晚还不睡,我忽略妈妈的好友请求就是不想让她瞎担心我。”
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的葛玉园一直都和爸妈关系很好,并且加了妈妈的QQ,但是她还是在微博上保留了一片小小的私人领地,不想让父母知道的动态就会发在微博上,她解释道:“有时候总有一些情绪需要发泄一下,不想让他们担心我。”这种“阵地转移”在许多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偶尔有一些“父母不宜”的动态,人人、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成了“安全窗口”。
201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杨李斌在上大学之后加了爸妈的QQ,他说在心情特别低潮、工作上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发QQ动态,而会选择发在人人上,“工作不顺是自己的事情,没必要让父母担心。”他坦言,“有时候也是怕他们会唠叨。”2012级会计专业的夏长亮也有爸爸妈妈的QQ和微信,他很郁闷:“一有什么女生回复我的动态,他们就会去人家空间,我回家之后还会问东问西地唠叨,很尴尬,后来就对他们设置权限了。”
忙和无话说使电话联络少
小旭(化名)家住张家港,是该院2013级新闻专业的学生。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学校住宿。小旭的母亲是一名老师,对她要求十分严格。而父亲工作繁忙,她很少能与父亲见面。“我很少联系家里人,除非真的有什么事情。他们打电话过来我也只是用‘还好’‘一般’这些话回答他们。”而对于学校里的生活,小旭也极少和父母提及:“爸爸工作忙得有时候我只能在吃饭时偶尔碰到他,我觉得跟爸爸的关系可以说是礼貌更多一点,所以打电话的时候常常无话可说。”小旭说。
葛玉园也有经常和父母联系的习惯,不过这学期身为总班助的她有时候忙起来好几天都不能打电话回去,“回到宿舍都十点多了,怕打扰他们休息”。2012级广告专业的许一之这学期也减少了和家里联系的频率,究其原因,他说:“除了忙,心态上比大一要成熟一点了,很多琐碎的事情觉得就没必要告诉他们了。”
正确对待孩子的自我选择
虽然有不少同学上了大学后在与家长的关系处理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但也有同学深谙与家长相处之道,2012级会计专业的严沁涵就是其中一个。一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是她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在严沁涵的QQ空间里,她会时不时地转发对父母祝福的日志或说说,并@自己的妈妈,而很多同学大赞“超有爱”。
严沁涵的妈妈夏女士告诉记者,与孩子沟通要本着“放手、感恩、平等交流”的原则,特别是孩子上了大学后。她不太赞同一些家长对孩子方方面面都要干涉的做法。“孩子做得对的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家长错了也要承认,不要高高在上。
对于孩子在网络上和父母“躲猫猫”的现象,苏州市艾丁心理咨询中心李敏老师表示理解,“到了这个年龄,孩子需要一定的隐私空间,而父母又难以掩盖对孩子的控制欲,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李敏认为,家长应允许孩子有独立的人际交往空间。而孩子也应该意识到父母失落的情绪,给他们多一些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