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全景海报中国天宫一号拯救美宇航员
《地心引力》(Gravity)无疑是2013年最为成功的好莱坞大片之一。这是部今年北美媒体评论最高的电影,全球票房大卖。11月19日,这部3D电影即将在内地以2D、3D、IMAX等全版本上映。近日该片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接受了记者采访。
Q:就剧本而言,《地心引力》和你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样:影片的故事相对简单,角色更是极少。这个剧本最吸引你的点在哪里?
阿方索·卡隆:剧本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全片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角色又处于与外隔绝的状态,加上影片的背景是太空,这就开启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可能性。
Q:影片的设定让我想到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视觉上充满了大量复杂特效,但核心都是情感故事,角色也都不多,和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很不一样。《地心引力》从剧本起筹备了很长时间,是因为好莱坞很难接受这样的项目吗?
阿方索·卡隆:其实剧本里还是有很多悬念,故事也比较紧张,我想这是个有利因素,因为能吸引到更多观众。这固然是一部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电影——某种程度上,影片中外在的宇宙也可视为主人公内心宇宙的隐喻。但影片从头到尾也充满了动作元素,作为产品而言,这是一部以动作为导向的电影。因此创作上的主要挑战还是如何保持这二者的平衡,因为有时电影需要从角色极为私密的时刻马上切换到动作性场景,而剧本内部则必须保持连贯性。
Q:这部电影也是你首次和你的儿子乔纳斯(Jonás Cuarón)合作编剧,和家人一起拍电影的感觉如何?
阿方索·卡隆:感觉很棒。我儿子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项目。整个剧本源自我们的一个简单的想法: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让影片集中跟随一个人物展开。随着剧本的发展,故事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场景和悬念,还有很多我们自己的情感,因此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一起经历和体验了很多。我很高兴他和我们一路走了下来。
Q:《地心引力》是你继2006年的《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后的又一部科幻作品,今年你还执导了科幻电视剧集《信仰》(Believe),为何特别钟意这个类型?
阿方索·卡隆:我个人并不觉得《人类之子》是部科幻片,那部电影我想描绘和评述的是世界所陷入的某种状态。而《地心引力》里涉及的太空技术也都是现实里存在的,比如国际太空站等等。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关于探索世界和太空的电影。我一直对太空特别着迷,自孩提时代目睹了人类首次登月之后就一直很着迷。
Q:太空题材的电影,之前有《2001太空漫游》《阿波罗13》这些名作,你最喜欢其中哪部?
阿方索·卡隆:太空电影里最突出的当然是《2001太空漫游》,这是这个类型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此外我也很喜欢塔尔科夫斯基的《太阳系》(Solaris)。但是在创作《地心引力》剧本的过程中,我们基本没怎么讨论过之前同类主题的作品,我参考最多的倒是斯皮尔伯格的处女作《决斗》(Duel),还有《逃亡列车》(Runaway Train)这样的片子。对于太空题材,我很不喜欢的一点是:很多科幻片都把太空背景当成了某种胡编乱造的借口。我的这部电影更多还是基于目前已有的科学技术,而非科学幻想。
Q:这也是《地球引力》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影之处吗?
阿方索·卡隆:我觉得这类影片对待太空和科技元素的态度大多很不严肃,更多还是属于幻想类电影,只有《2001》等少数几个例外。在《地心引力》之前,比较严肃写实的太空电影或许只有《阿波罗13》了。当然我们的电影也是虚构的,因此需要把现实的技术环境放进编写的故事里,但我始终坚持影片的细节在现实中要能站得住。我们想拍一部尽可能准确的太空电影,我想这已经足以让《地心引力》和其他大多数电影区别开来。
Q:《地心引力》是你第一次拍3D,影片从一开始就决定要用3D拍摄?
阿方索·卡隆:是的,影片最初的定位就是太空冒险3D电影,一开始就计划用3D。我们在技术方面花费了多年时间,因为在《地心引力》中我们想要做到不一样:把观众真正带到太空中,让他们从电影开场起就融入太空,主观上也能沉浸其中,就像跟随着角色漂浮起来一样。之前有看过电影的宇航员对我说:观看这部电影是在地球上能做的距离太空最近的事。
Q:关于3D,技术方面的探讨已有很多,作为电影艺术家,你怎么看待这种技术?3D会改变电影的既有语言,还是会成为某种美学上的特殊工具,就像蒙太奇、长镜头那样?
阿方索·卡隆:在艺术和电影的世界里,3D是非常有机的。我觉得最早的3D电影是1898年卢米埃尔兄弟拍的一些电影。对于当前的3D技术来说,某些情况下3D确实能产生出很强烈的效果,比如一些大广角的场景,还有我一直在探索的运动长镜头,效果都比较适合3D。但整体来说,我更同意你的看法:3D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工具和手段,也应该被如此使用。
Q:提到你非常拿手的运动长镜头,这次《地心引力》的开场也是继《人类之子》后你再度技惊四座,为何特别喜欢长镜头?
阿方索·卡隆:这是我过去12年里一直努力探索的领域,和我的摄影师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一起。我对镜头中人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一直很感兴趣,在电影里我总是希望能创造或再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我很小心不落入炫技层面。作为电影的修辞手段,长镜头的妙处是揭示某种镜头中的可能性而非无限夸大这种可能性。大家现在都在讨论《地心引力》开场d的长镜头,但这并不是因为镜头长,而是因为拍得非常精细。我很享受这个创作过程。放在太空的背景下,这样的镜头处理效果非常好,很容易把观众带入电影之中。
Q:3D特别适合运动长镜头这种表现手段?
阿方索·卡隆:是的,我觉得3D的特点比较适合运动长镜头。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需要的正是为特定的技术找到合适的表现手段。但可惜的是大多数3D电影没做到这点,尤其是很多通过后期转制3D片子。我觉得过去几年真正的3D电影只有5部。
Q:哪5部?
阿方索·卡隆:当然也不是说只有5部这么少,而是说真正用好了3D的电影实在不多。我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是《阿凡达》《少年派》《雨果》,以及两部纪录片,IMAX的《哈勃3D》(IMAX: Hubble 3D)和《皮娜》(Pina)。
Q:拍摄《地心引力》也有很多技术上的挑战,作为导演,你觉得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什么?
阿方索·卡隆:最困难的是如何做出地心引力的效果——因为在太空中是失重的,而我们的片子是在地球上拍的,如何拍出真实的失重感非常重要,这也是整部电影在技术上要解决的最大挑战。
Q:过去的十多年中,你既在好莱坞拍摄了很多高成本大片,同时也在你的祖国墨西哥拍出了一些相当成功的艺术电影,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制作模式?
阿方索·卡隆:就创作本身而言,感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好莱坞拍片能得到更多资源,电影也能有机会和更多观众见面。当然,更多的资源意味着更多的资金,这不止是对创作,对电影的商业经营来说也是更大挑战。
在两边拍片我都很愉快,我很喜欢拍小成本电影,而我现在正在写的下一部电影则是成本更大的制作。对我来说,一切都是为了拍电影。无论拍哪种电影,重要的是影片本身要能站得住,而不是浮在半空。
Q:中国电影目前正在尝试更多的国际合作,作为一位来自墨西哥,通过与好莱坞的合作走向世界的导演,你有哪些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分享?
阿方索·卡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方向和趋势。好莱坞可被视为是某种品牌——大量资金在此汇聚,因此这里有机会制作出令人兴奋的大电影。从过去到现在,好莱坞一直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影人和电影元素,比如中国的动作片。现在正在发生的是不同文化的汇集,其他各国的电影也正在吸收好莱坞的电影经验。我对当前的国际合作以及合拍很看好,也很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