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岗位退休在家的他今年已经68岁,过着清贫的生活,自称“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然而,从16岁那年开始,他就一直在着手编著一部《简明熟语熟句辞典》。经历了漫长的52年,这部书近日终于出版面世。他说,自己之所以穷其一生并“连累”自己的家人来实现这个梦想,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有才”。11月初,记者在四川省达州市南坝社区采访到了陈明元老人。
“1945年9月,我出生在原达县福寿乡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陈明元告诉记者,自己自幼聪明好学,15岁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原达县中学(今达一中)。“我的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保持在2-3名,从没考过第一,也没掉进过第四。”
16岁那年,他得到了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是北大中文系编写的,只收录了1900多条成语。”喜欢吟诗作对的他如获至宝,很快就把这本词典从头到尾翻了个遍,“收获很大,但意犹未尽,觉得中华文化远远不止这么一点经典语句,当时就萌生了要编著一本大辞典的念头。”
从那以后,他就刻意收集一些经典的语句,“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或听到,都要写在纸条上保存下来。”
陈明元回忆说,高中阶段的自己,自认为“才华横溢,思如潮涌。”但是由于“年幼尚小,难免轻狂”,经常口出狂言,惹得很多老师和同学不满。
这种“轻狂”给他惹了很大的麻烦。有一天晚上,他在学生宿舍里戏言“这书读下去也学不到什么,还不如回家娶个大婆娘。”本是和同学的戏谑之言,却被老师听到了。次日一早,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批评他“对三面红旗认识模糊,并且言语侮辱了农村妇女。”
老师的这段话当时就被记入了他的档案,“算是组织上的结论。”
一个严重的后果是,高考后政审不合格,陈明元的大学梦就此破碎。
未能进入大学深造,让陈明元感到前途无望,一度断了编写辞典的念头。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回到老家后,他被聘请到村小代课。
1968年,陈明元获得平反,1969年调入福寿乡初级中学任教。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和黄大全成为了同事。“我们俩性格差不多,而且都喜欢写点东西,可以说是志趣相投。”黄大全说,“我也帮他收集了不少资料。”
1981年,陈明元通过考试,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转为了公办教师。此后先后担任过区文教专干、教育局督导室干部等职务,2005年退休。(靳廷江)
“改革开放后,我加大了收集、整理资料的力度,下决心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之所以这样百折不挠,我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有才。”陈明元严肃的说,“我从一名农村娃到代课教师,再到公办教师,没什么后台,靠的就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再把这个书编写成功了,我更能理直气壮的告诉我的子孙,人这一辈子,有才就有前途,别去跟人家拼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