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专家:汪维寅原泰州市学政试院博物馆馆长,文史专家
泰州学政试院博物馆。这里曾是明清江苏考生取得进京科考的第一站。
泰州学政试院里的塑像还原的考生考试情景。
“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道出了自隋代以来开始的科举考试对人生命运的改变。古装剧的许多情节,让人误以为古代的科举就是到京城报名参加的“公务员考试”。然而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读书人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升学考”,才有可能取得正式科举考试资格。位于江苏泰州的学政试院,是清代江苏扬州府属江都、甘泉、仪征、宝应、高邮、兴化、泰州、东台等八县考生读书人改变命运的第一站,也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其院试规模、重要性和严谨程度,在明清两代堪比当今高考。而刘墉两次亲临泰州监考,几多趣事,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泰州院试:
江苏考生改变命运第一站
今天,高考被许多家长和考生称之为命运之战;清代,院试是许多读书人改变命运的第一站。
近日,记者在泰州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清朝时期扬州府院试考试地点,位于泰州市主城区的中心地带的泰州学政试院。在这里,记者跟随原泰州市学政试院博物馆馆长,文史专家汪维寅的讲解,“穿越”到了明清院试考试现场,见证考生们为了获得秀才待遇和中央级科举考试资格的拼命一搏。
在清代,科举考试还有着地方级考试和中央级考试之分。不过今天许多人理解的科考,大多是指中央级的三级考试,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通过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殊不知要取得中央级考试的资格,还要经过童试三道选拔,即县试、府试和院试。其中院试是最关键的一次考试,通过考试的考生将按照等级获得“秀才”的待遇。也正是因为如此,院试要由各省学政(各省负责教育职位最高的官员)亲自主持,现场监考,考场纪律之严格,赶超当今高考。
那么,考生如何能参加院试呢?文史专家汪维寅告诉记者:“只有连续通过县试、府试的合格者,才能参加院试考试。”
清代科举院考,三年举行一次。泰州学政试院在秋季开考,考试时间为一整天。为了不耽误考生赶考,学政到主持考试前,会让州府提前将考试时间告知考生。因此,在正式开考前数周,泰州便成为扬州府考生最密集的区域。
根据泰州市档案馆馆藏地方志资料记载:“每逢开考,泰州人口骤增,市井繁荣,各地考生和送考人就有数千名。商人纷纷从南京、上海等地赶来,在‘考棚街’(西辕门至大林桥)两侧摆摊设点,出售笔墨纸砚和各种印本书、古玩珍品,还有日用杂货、果品糕点等,日夜供应。附近的旅馆、饭店也是生意兴隆。”
在泰州学政试院内,记者看到了过去专门供考生使用的食盒、文具盒、提炉等物品。据汪维寅介绍,他说:“考生一旦进入考场就不能出来,午饭要在考场内吃,食盒是考生在考场的必备行头。”
汪维寅进一步介绍:“清代前期和中期的院试考试非常严格。以泰州学政试院为例,为了防止作弊,每个考棚都有好几个固定的监考人员。而最高监考官学政则坐镇考试院内堂,作弊行为一旦被发现,学政根据自己的考量,轻则将考生逐出考场,重者抓进监狱或令其终身不得参加考试。”
因为院试考生众多,学政监考结束后不得休息,就要立刻组织阅卷。
有关阅卷情况,汪维寅介绍:“为了保证阅卷质量,选拔出优秀人才,即便有专门的阅卷人员,但学政依然要一个人把所有试卷浏览一番,保证不出差错。”这样一来,通过院试的考生便被录取为秀才了。
秀才在清朝社会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虽然处于科举的最底层,无法直接成为官员,但秀才是读书人的象征。等级靠前的秀才可以获得中央级科举考试乡试的资格,相当于拿到了公务员考试资格证。而等级靠后的秀才也会享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特权。如秀才见了官员可以不用下跪;秀才家的房门可以比普通百姓高出三寸;经济上,秀才还可以免除部分赋税徭役,有资格通过当私塾先生谋生等。由此可见,院试是明清时期读书改变命运的有力佐证,也极大激发了孔孟子弟刻苦攻读,积极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