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女子怀孕吃兔肉遭婆婆逼打胎 称生下孩子长兔唇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15 14:28:04

商报图形徐侨唯制

  吃兔肉长兔唇?婆婆逼儿媳打胎

  医生:兔唇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致病原因有多种,与吃兔肉毫无关系

  怀孕原本是值得一家人高兴的事情,可家住巴南区巴南印象小区的杨鑫却差点被婆婆带到医院做了人流手术。原来,婆婆一直认为怀孕期间不能吃兔肉,因为那会导致生下的宝宝得兔唇。9月2日,杨鑫与同事聚会时忍不住吃了兔肉。婆婆得知情况后,竟以查血为由将她带到医院,逼其将孩子打掉。

  辛苦备孕一年迎来新生命

  昨日,在与杨鑫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她今年31岁,丈夫刘科33岁。前几年,他们夫妻俩一直都忙于事业,没考虑要孩子。眼看着各自年龄大了,想着高龄产妇对孩子对自己都不好,一年前,夫妻俩就计划要一个孩子。

  为了要一个健康的宝宝,夫妻俩可没少付出。“计划确定以后,丈夫开始戒烟禁酒,还推掉不少公司的应酬。为了顺产宝宝,我还特地报了瑜伽班,每天坚持晨跑。”除此之外,杨鑫每天一睁眼就是测体温,每个月都计算排卵期,还专门制定了一张排卵周期表。为了避免肥胖,害怕怀孕后患上糖尿病,在备孕的一年里,杨鑫戒掉了最爱的猪肉和甜食,每天只吃新鲜果蔬。

  一年的努力总算没白费,今年8月中旬,杨鑫查出自己怀孕了,全家人都很开心。

  怕孩子畸形要求忌吃兔肉

  8月底,杨鑫的丈夫刘科被公司派到上海发展业务。于是,杨鑫的婆婆从老家赶来照顾杨鑫的起居饮食。刚来第一天,婆婆就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杨鑫忌口,不能吃兔肉,也不能吃羊肉。“因为婆婆怕我吃了兔肉以后,孩子生下来会有兔唇,而吃羊肉,又怕孩子患上羊癫疯”,杨鑫告诉记者。

  原来,杨鑫的婆婆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两年前生下一个儿子,是一个兔唇儿。为此,杨鑫的婆婆就断定女儿怀孕期间喜欢吃兔肉造成的。昨日,杨鑫的婆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疗兔唇要花很大一笔钱,家里已经有一个兔唇儿了,如果再来一个,实在无法承担”。

  杨鑫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怀孕吃兔肉将来孩子会长兔唇的说法,她和公司一名怀孕的女同事讨论了一下,同事认为吃兔肉完全不会影响孩子的五官,而且同事称自己从来就没有忌吃兔肉过。

  吃了兔肉婆婆逼儿媳打胎

  9月2日,杨鑫和同事去璧山出差时,晚饭忍不住吃了兔肉。回到家后,她与丈夫打电话时谈到此事,不料被门口的婆婆听到。

  “婆婆当场大发雷霆,进门就朝我大吼,说我对下一代不负责,还说宝宝生下来一定是兔唇,叫我打掉孩子。”杨鑫被当场吓哭了,苦苦央求婆婆留下孩子。两天后,杨鑫被婆婆带去医院查血,谁知却被带到了妇产科。

  “除了查血还做了B超,以及炎症检查。”杨鑫感到很奇怪,在询问医生后才知道,原来婆婆是带她来做人流的。“我当即表示要离开,婆婆却死拽着我不放手,把我往医生办公室拖。”在医院,婆婆告诉杨鑫,孩子如果不打掉就不认她这个儿媳妇。

  经过激烈的争执,杨鑫愤然离开了医院,边哭边给在上海出差的丈夫打电话,“控诉”婆婆的无理要求。第二天,婆婆收拾行装回老家了,而丈夫刘科也从上海赶了回来。刘科告诉记者,“我打电话给母亲,她根本不听我解释,只撂下一句话,说孩子生下来如果是兔唇,她一律不管”。

  声音

  专家:兔唇致病原因很多但与吃兔肉毫无关系

  昨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大坪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喻莉莉,她表示,“孕妇吃兔肉会导致胎儿有兔唇的说法太荒谬了”。喻莉莉认为,兔肉纤维细嫩,孕妇容易消化,脂肪胆固醇低于其他肉类,可防止孕妇患高血压。此外,兔肉所含蛋白质高于其他肉类,还有丰富的氨基酸,孕妇食用兔肉代替其他肉反而能防止血糖疾病。

  喻莉莉还谈到,兔唇在医学上称之为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致病原因有多种。“遗传因素是之一,如果孕妇的直系亲属中有唇腭裂先例,胎儿就有患病可能。此外如果孕妇维生素缺乏严重也可能导致胎儿患病”。喻莉莉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遇风疹病毒感染,可能让宝宝患唇腭裂。

来源: 重庆商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