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1:37,读者赵瀛洲来电:相国井的井盖不见了,这是口古井,其实本来一共有六口的,现在只保存下来这么一口。井盖很重,想要偷走也不容易。
记者核实报道:相国井位于浣纱路解放路口西北侧的人行道边,始建于唐代。
昨天下午2点,相国井附近人来车往,非常热闹。井边有白色大理石制成的围栏,井口敞开,俯身看去,井水很浅。
赵先生是老杭州人,今年74岁,前几天路过相国井发现,原本压在上面的石制井盖居然不见了!
“不知道谁这么没公德心,这个井盖以前也丢过一次,现在又不见了。”赵先生很气愤,“井盖很重要的,拿掉了之后里面容易掉脏东西,影响美观。”
秦女士是上班族,公司就在解放路上,几乎每天都会经过相国井。“这井的故事我以前听过一些,那边的牌子上好像写着。”她指指井边的石碑,“这个路口很繁忙的,但是没什么人会停下来看,顶多瞄两眼。”
叶阿姨和老伴住在清河坊,对相国井蛮有感情:“儿子小时候老吵着要来井边玩,那时候旁边是天香楼大酒店,马路还没这么宽……把古井保护起来蛮好,给我们留个怀旧的念想。”
唐朝末年,杭州地下水咸苦
“白衣丞相”李泌修了相国井等六口井
唐朝末年德宗皇帝在位时期,杭州城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地下水十分咸苦,百姓只能去西湖取水,非常不便。
时任杭州刺史的李泌(字长源,生于唐玄宗10年,官居相位后,因喜爱穿白衣,被唐德宗颁诏追认为白衣丞相。)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在杭城西北人口稠密之地开凿了六口大井,名称分别为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和小方井,引入西湖之水,从此,“民足于水,井邑日富”。
到了明代,六口井中已有四口废坏,只剩相国井与西井。时至清朝,这仅剩的两口井也遭废弃填埋。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井亭桥畔相国井原址用红砖砌了一个大井栏,留下了相国井的标记。
1986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相国井,并在井旁立起石碑,背面写着相国井的由来,还有李泌当年治水的功绩。同年,相国井被列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井盖不是文物并不值钱但很有用
谁搬走的希望还能早日搬回来
相国井原本并没有井盖。
石制井盖是2004年解放路改造时添置的,虽然本身不属于文物,但对古井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据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办公室主任龚女士说,安装井盖主要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防止行人,特别是儿童不慎跌落;二是避免人们往里乱丢垃圾。相国井里的水不多,如果落叶、垃圾等杂物堆积起来,很容易把井填掉。
市文保所巡查管理科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巡查一次。今年4月份,井盖就曾遭人破坏,裂成两半,他们联系了湖滨街道来整修。没想到隔了几个月,整个井盖都不翼而飞了。
据湖滨街道城管科分管历史文物保护的周先生介绍,相国井的井盖是石头的,呈圆形,直径约25厘米,厚七八厘米,毛估估有二三十斤重。
“4月份被敲破那次,我们联系了维修人员,他们说重做不方便,就用石胶胶了一下,还是蛮牢的。”周先生说,“这次井盖被人拿走了,我们还要跑去郊区找石材厂,让他们量好尺寸再重新打磨一个,价格其实只有大概一两百元左右,但过程真当很麻烦。”
其实,由普通石材制成的井盖回收价值不大,周先生有些无奈地说,拿走的人不一定是想卖钱,可能只是心血来潮。
假如真的是有人心血来潮花大力气搬走了井盖,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希望能早日物归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