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杭州地铁关空调拒绝市民乘凉? 官方:实属无奈之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7-24 08:41:56

  乘凉那点事,看似微不足道,但谁也没想到,7月13日关于“杭州地铁出现纳凉族”的新闻,至今仍在发酵,甚至连央视也开始关注。

  天气太热去地铁乘凉,到底该不该?

  这道选择题,引发了市民的热议。而昨天“杭州地铁关空调,拒绝乘凉者”在网上更是传得沸沸扬扬,十天前杭州地铁出现纳凉族,杭港地铁也曾回应,虽不鼓励,但不反对,前提是不影响地铁运营,不影响地铁形象。

  杭州地铁真的关闭空调拒绝乘凉者吗?地铁态度为什么突然变了?昨天记者再访杭港地铁。

  地铁管理方表示自己很委屈:的确有过一次关空调事件,但事出有因,实属无奈之举。不过对于地铁乘凉的话题,杭港地铁这次也明确表态:从“不鼓励不反对”,变成了现在的“不提倡”。

  地铁关空调确有一次

  但事出有因

  去地铁乘凉,在全国有地铁的城市,并不罕见。各个城市对此态度也不一:有的城市表示容忍,比如上海;但也有城市明确表示将处理地铁内不雅乘凉行为,比如南京。

  这次杭州地铁突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要归结于一个最核心的传闻:杭州地铁关闭空调,拒绝乘客在地铁站内乘凉。

  如果仅仅是为了驱赶纳凉族,就关停了空调,这样的做法听来有点不近人情。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昨天,记者再次专访了杭港地铁。杭港地铁新闻发言人吴艇说,地铁关闭空调事件,的确有,但仅此一次,事出有因,并非网上传言那样。

  吴艇说事发时间是7月12日,当时乔司一片区域都停电了,附近居民酷热难耐,成千居民涌入地铁乔司站、翁梅站乘凉。“乘凉者挤满了地铁出入通道,有些乘凉者甚至拿着凉席,带着棉被来站内休息,另外还有人抽烟、打牌、喝酒,甚至还有人随地小便。地铁工作人员出于对地铁运营安全考虑,对乘凉者进行了劝说。但是没有效果,又不能强行驱赶,于是只能关闭空调,在人群散去之后,重新启动空调。”

  吴艇补充说,空调关闭时间大概有两三个小时,实属无奈之举。之后,从7月13日至今,杭州地铁再无关闭空调,拒绝地铁乘凉者的措施。

  明确表态:

  不提倡到地铁纳凉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走访了闸弄口站、火车东站站等此前乘凉者众多的站点。

  在火车东站站,记者发现乘凉者还是有,但并没有像7月12日乔司站那样“人山人海”,粗粗估算,整个站也就10来个人,他们大多选择了廊道的柱子下或者台阶旁,一张报纸一瓶水几乎是标配。

  记者看到几个乘凉者坐在了地铁A出入口的楼梯上,虽然没有堵住乘客的通道,但坐下几分钟,就有工作人员上前劝导,希望他们不要坐在楼梯口,乘凉者大多也就此收起东西离开。

  “上车换一个站,继续坐呗,反正我们没碍着谁,天气那么热在家受不了啊。”一位自称天天下午要来乘凉三四小时的王大伯挺不解,自己就是坐着看个报纸,在银行很多人不也这么做嘛。

  而昨天吴艇也表示,接下来在所有地铁站点,如果发现有损地铁形象或有安全隐患的行为,还是会及时进行劝导,主要还是出于形象和安全考虑。

  十天前,地铁官方对于纳凉族的态度是:不鼓励不反对,但昨天态度却有了180度的转弯,变成了“不提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杭港地铁表示,地铁首要的功能是交通运输,作为管理方,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乘客进出站顺畅、地铁安全运营。地铁乘凉者一旦多起来,除了占据通道,影响其他乘客,还涉及到安全隐患。

  杭港地铁表示,虽然不提倡地铁乘凉,但也不会采取强制性措施,拒绝乘凉者。对于占用通道、影响乘客进出车站的“纳凉族”,工作人员将以劝导为主。

  劝导无效怎么办?会不会还会关闭空调变相驱赶乘凉者呢?

  杭港地铁新闻发言人是这样回应的: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这种情况。但如果乘凉者实在太多,劝导无效,超过了地铁站的控制范围,不排除会有关闭空调等应急措施。

  对于占用通道、影响进出车站的“纳凉族”,地铁表示将以劝导为主。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