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家庭农场种什么好?芦笋、火龙果有“钱途”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10 09:33:34

  昔日荒山,今成花果山。

  5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柯城区石室乡的朱盛家庭农场,放眼望去是一个个钢架大棚,几个大棚内的火龙果已长到2米多高。另一些大棚里栽种的是芦笋和西红柿、黄瓜、小南瓜等时令蔬菜。在一口鱼塘边,露天种植了翠冠梨、桃子等水果。园区划分了瓜果蔬菜采摘区、蔬菜种植区、生猪养殖区等区块,钢架大棚里还配建了滴灌,全部用养猪场的沼液来浇灌各种蔬菜,又用猪粪来改善土壤肥力,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这个家庭农场是下岗职工朱银寿兴建的。

  “刚承包时只有200多亩地,现在已扩建到500多亩。”朱银寿一边带我们参观,一边介绍道。以前,这个地名叫姜公岗的山坡,原先建有3个砖瓦厂。多年取土,已将昔日小山坡弄得坑坑洼洼,成了不毛之地。承包来后,朱银寿首先想到的是养猪,“养猪上我是有赚有亏,2009年,生猪价格高,赚了一些钱。现在生猪价格低,又亏本了。”

  其实,建家庭农场选择种什么、养什么最为关键,总结多年的经验,朱银寿感慨说。

  投资现代农业,朱银寿走过不少弯路。

  2001年,他承包了这片荒山后,建起了养猪场。“我又开垦荒地先是种橘树,后来又种芦笋,还有樱桃。”2008年,他建成全市最大的生态循环式的芦笋种植基地,种下100亩芦笋。朱银寿说,种芦笋是用双膜覆盖的,有一年每公斤芦笋卖到72元的高价。这芦笋是多年生植物,一般种植3年就出笋,可采摘10年。一年里又可采摘3茬。为促其多出笋,一到大棚内的芦笋长到1.3米高,朱银寿就叫员工将芦笋顶部摘除了。种植管理上主要是防止其霉根,因为芦笋怕湿,在出笋时期要用塑料棚遮挡住雨水。

  他说,搭大棚种芦笋还是成功的,虽然采摘芦笋的人工费用高,高产时一天要雇四五十人采摘。现在的芦笋面积是70多亩,一亩的产量2000多公斤,去年平均每公斤卖10元,收入不错。

  可是,2009年朱银寿求新鲜,种下80亩的进口樱桃却失败了。他说,樱桃是种活的,果也能结,但是口感不行,这也许与气候、土壤有关。当年,他亏损70多万元。

  “衢州的设施农业,应该种些有市场、能出效益的南方品种。”在区农业局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朱银寿又从柯城农信联社贷来资金,重新选择品种,种起火龙果。2010年,他在3个大棚里种下14亩火龙果。这火龙果苗是2年龄的大苗,成活率高。到了去年,火龙果开花结果,开始投产。见火龙果适合栽培,朱银寿又陆续扩大了种植面积,现在已达80亩。

  望着长势不错的火龙果,朱银寿笑着说:“今年,估计一亩火龙果有3000斤产量,平均每斤卖20元,效益不错。”

  朱银寿的家庭农场走的是“猪—沼—菜(果)”生态循环农业的路子。而今,猪场有存栏生猪4000头。朱银寿说,其实他养猪最大目的是,用猪粪和沼液来种一些绿色无公害的水果和蔬菜。在整个种养结合的园区,火龙果、芦笋和蔬菜大棚里全铺埋了滴灌,这沼液滴灌网管有3万米长,还有一个大型沼气池500立方米,沼液塘3000多立方米。通过滴灌网管,沼液浇灌着40亩的大棚蔬菜、40亩的翠冠梨、40多亩的桃以及台湾小甜瓜等等。

  “瓜果蔬菜是无公害种植,防虫用杀虫灯、性诱剂、黄板,促其生长,我还试着放音乐来增加产量。”朱银寿说,多年来,他的家庭农场已累计投入2700万元。当然,有投入才有收获,现在他的无公害蔬菜是供不应求,尤其随着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到家庭农场来休闲观光采摘的人也多起来,收入是逐年增多。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韩林颖 吴雪宏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