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孩子曾经三度离家出走 家长近乎绝望想要放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15 13:57:58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离家出走,应该严格管教,好好教训一番,让孩子记住教训,毕竟这样极端、过激行为的孩子是少数,不利于将来在社会中生存。而有些家长则认为,也并非完全是孩子的错,家长也应寻找自身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丁丁家长对情况的“封锁”,有些家长觉得这是对孩子做错事的袒护,如此“保护”对孩子并非有利……在当前,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现象是摆在社会、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日,两个13岁孩子洪洪和丁丁离家出走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如今两个孩子都已安全回家,但孩子“离家出走”的话题依旧牵动着很多家长的心。曾打来热线寻求帮助的钟女士的孩子已经连续离家出走了三次。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接二连三地出走?昨天在记者的安排下,钟女士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孩子为何连续三次离家出走

  4月10日,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妈妈钟女士向记者打电话诉苦,“我儿子已经第三次离家出走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过两次,今年又是一次。原本小学时孩子的成绩在班里排中上,可现在已经下降到最后几名了,还常常旷课。有时偷家里的钱,然后就离家出走。现在我根本不敢骂他,也不敢打他,怕他一不顺心又离家出走了。”钟女士表示,想通过媒体,请专家为她支支招。电话中这位母亲言语哽咽。

  经过记者牵线,心理咨询师陈芳老师愿意为钟女士免费提供咨询服务。但当记者告诉钟女士时,钟女士的心态十分消极,“我丈夫听不进话,这几天又和儿子吵架了。我对这个家庭都快绝望了,心理咨询还有什么意义。”最后在记者的劝解下,钟女士昨天和陈芳老师进行了沟通,但其丈夫和儿子都不愿接受心理咨询。

  孩子反叛,家长无奈想放弃

  钟女士和丈夫都是陕西人,在孩子1岁时,她随丈夫来绍兴工作,将孩子放在了老家。6年过去了,夫妻俩有了一些积蓄,收入也很不错,便决定在绍兴定居。孩子7岁那年被带到了绍兴上小学。共同生活的最初几年,孩子还比较听话,但从初一开始孩子的心理就开始出现变化,对父母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爸爸,事事与他对着干,讲出的话经常刺伤他。而爸爸平常脾气不太好,工作又特别忙,见孩子这么不听话,就常常打他。有一次,钟女士竟然发现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希望能早日离开爸爸,并且永远不再见他。“其实他爸爸还是很爱他的,就是表达方式有些偏激,我也跟他沟通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以吵架结束。”钟女士显得很无奈也很痛苦。

  “儿子也一样,和他爸爸一样倔。”提起儿子,钟女士也很生气,儿子离家出走已经三次了。而且每一次出走,儿子总会惹一些事,不是打架就是偷钱。回家后,父母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一讲就是大半天,但都没有用。

  谈起儿子的种种行为,钟女士显得有些绝望,“老实说,我对他已经没有办法了。他爸爸说,随他去了,这孩子不让他吃些苦头是不会回头的,索性让派出所关他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有效果。”

  不抛弃不放弃,孩子才有希望

  对于钟女士的儿子接二连三离家出走的情况,陈芳老师认为,由于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门打工,与孩子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即使之后将其接回绍兴上学,父母由于工作太忙,也很少与孩子沟通。于是当孩子慢慢懂事,尤其是到了青春叛逆期时,就容易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不信任爸爸妈妈。

  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尤其是孩子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骂孩子,会使孩子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情绪积蓄过度,就可能产生出走的动机。而当孩子第一次离家出走后,父母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而只是一味地批评,就会导致孩子更想离家出走。因为有些批评和说教,父母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却感觉被伤害了。在观念上是为孩子好,在心理层面却挫伤了孩子,这就是亲子教育的陷阱。

  而且现在孩子父母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放弃”的心态,有了“孩子倒不如被抓去更有希望”的偏激想法,其实是家庭关系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极端态度。

  陈芳老师建议钟女士及其丈夫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坦然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尊重关心孩子,加强沟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亲密关系中的孩子会倾向于认同家长的管理。

  同时,作为父母,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好孩子的情况下,也不要轻易地放弃。毕竟,只有父母不放弃,孩子的未来才会真正有希望。

  另外,陈芳老师建议钟女士儿子和丈夫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更好地解决孩子离家出走问题,化解家庭矛盾。

来源: 绍兴网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