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汽车频道
菲斯科并购案再生谜团 公司创始人离职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4 14:37:08

  3月13日,美国菲斯科电动车公司创始人兼执行总裁亨利克·菲斯科(Henrik Fisker)突然宣布辞职。外媒报道称,由于与公司其他管理层意见严重不合,亨利克·菲斯科不得不离开了这家资金链断裂的“绿色汽车”新兴企业。旋即,菲斯科方面表示,此事不会影响公司战略经营。

  亨利克·菲斯科离开的时间点不可谓不玄妙。此时不仅是公司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的敏感时期,更是菲斯科电动车公司寻找合作伙伴的关键节点。而随着他的离开,一度传闻正在与不止一家中国买家洽谈的菲斯科的并购前景也陡生变数。

  创始人出走

  是什么原因让怀着电动豪华车梦想的亨利克·菲斯科和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分道扬镳?

  “离开的最大原因是与公司的其他管理层在业务政策上严重的意见不统一。”在宣布离开的邮件中,亨利克·菲斯科这样说道。随后,菲斯科电动车公司发表一份声明,表示亨利克·菲斯科的离开不会对公司的政策产生任何影响。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还不知道亨利克·菲斯科的离开会对公司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公司正在衡量两家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汽车和东风汽车)的方案。但无论如何,对于陷入亏损泥淖的菲斯科而言,亨利克的离开并不是好消息。

  作为菲斯科联合创始人及其主打车型卡玛(Karma)的设计者,亨利克早年先后在宝马和福特担任设计师,阿斯顿马丁DB9、V8 Vantage和宝马Z8都出自他之手。值得注意的是,亨利克·菲斯科在与东风汽车和吉利汽车会谈后几天就宣布辞职。外媒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其辞职的原因不仅由于其与管理层存在分歧,部分原因还由于菲斯科的CEO托尼·波萨瓦兹(Tony Posawatz)向未来买家建议恢复与美国能源部的剩余3.37亿美元贷款。而作为获得新贷款资金的条件,菲斯科就必须在特拉华州通用前工厂进行生产。

  对此,长期关注菲斯科收购案的汽车分析师田永秋表示:“亨利克·菲斯科因与其他管理层就出售给吉利或东风的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决定辞职,菲斯科出售更加扑朔迷离。”

  由于亨利克·菲斯科的辞职,菲斯科公司目前由克莱斯勒公司前首席执行官Tom LaSorda和通用汽车公司前电动汽车执行官Tony Posawatz接手管理。

  “谜团”升级

  就在亨利克·菲斯科宣布辞职的四天后,3月17日,路透社报道吉利汽车将退出竞购菲斯科的消息。此前,吉利汽车与东风汽车均向菲斯科提出了收购报价。前者提出的收购报价估值大约在2亿至3亿美元之间,后者提出3.5亿美元收购菲斯科85%的股权。

  知情人士透露,吉利汽车退出竞购的原因为“收购案发生变化,风险太大”。美国政府要求菲斯科恢复生产并在本地创造就业岗位,而此事对于吉利汽车而言风险过大,不得不选择放弃。

  据Automotive News报道,菲斯科此前获得了美国能源部5.29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知情人士表示,根据贷款协议,菲斯科需重启在特拉华州工厂的生产,并提供就业岗位,这项任务“过于复杂,风险极大,需要花费极长时间”。

  此前,吉利汽车曾派技术人员到菲斯科总部作评估,但其高层及顾问认为菲斯科资金出现问题,最坏情况可能导致破产,收购后会给吉利带来财政压力。田永秋表示,菲斯科CEO托尼·波萨瓦兹倾向使用联邦贷款,亨利克·菲斯科则支持使用中国企业的资金。最终,亨利克·菲斯科的离职使吉利汽车受到了“牵连”。

  相比于吉利汽车的放弃,东风汽车选择了坚持并提交了对菲斯科的最终竞购申请。但其能否成为菲斯科多数股权的买家,尚不得而知。根据美国能源部与菲斯科的贷款协议,后者的并购事宜需获得前者同意。

  除了上述两家企业,万向和广汇两大集团均有意对菲斯科进行收购。广汇集团早期已跟菲斯科签署了在华销售协议;而万向集团不久前将菲斯科的电池供应商A123系统公司收购,将大大影响其电动车生产环节。消息人士透露,在竞购菲斯科的中国车企的队伍中也出现了北京汽车的身影。

  虽然中国车企为收购菲斯科激战正酣,但菲斯科电动车公司寻求中国买家的举动遭到了其国内的反对。美国爱荷华州共和党参议员查尔斯·格拉斯利表示,菲斯科电动车公司的技术不应该出售给中国公司。

  菲斯科收购案愈来愈复杂,但菲斯科深陷资金不足的现状注定这个谜团并不能长久地存在。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记者:刘俊晶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