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气象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宋英杰谈气象与生活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01 15:51:26

 

  主持人:这几年来各种谣言不断散播,比如前几年750年一遇的酸雨,去年的千年极寒,今年的世界末日,不少人对这种谣言选择了相信,这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宋英杰: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所谓的“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虽然惊悚但未必不可信。另一方面,什么是天气预报?本质上是坏天气预报,是聚焦坏天气的,为什么别人关注天气?因为有坏天气。如果整天都平静宜人,整年都风调雨顺,天气预报的价值就不存在了。我们的职责是揭示负面,别人的乐趣也是揭示负面,对极端事件的关注,在传播过程往往被不断地强化和异化。

  我们说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有两个表现特征:第一气温真的升高了,虽然曲折但是趋势清晰;第二,正是因为气温上升了,震荡加剧了,奇寒天气反而能在一个变暖的大背景下发生。也就是说,不平常的天气变得“平常”,N年一遇的事情经常“不期而遇”,沉睡的纪录经常被超越,天气气候开始遵循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原则,变得不平静、不平淡了。正是因为这样,大家对自己身边的天气和气候开始有了担忧和警觉。我觉得这样的心态不是非理性的。

  主持人:这种心态确实可以理解,但如果当谣言无休止地散布下去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是不是也给在做气象科普工作的人增加了一些压力?

  宋英杰:是这样的。或许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做的科普还不是那么到位,大家对气象的现象、规律、原理还不是那么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所以才有人相信这些。气象科普一点点渐进优化,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光是忧虑或者抱怨,不能光感叹“怎么会相信这样的无稽之谈呢?”我们不要旁观、不能无视。参与讨论和互动,让更多人能够渐渐地离真相近一些。

  主持人:现在的天气预报的提示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下雨带伞、添衣保暖”这么简单,各种气象指数、生活指数都在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提供参考。您觉得如何能把气象服务做得更好?

  宋英杰:我倒觉得服务并不一定体现在以指数的形式提炼,甚至我不太了解某一种指数达到三级是什么样,四级又是什么样的。比如您今天穿成这样是符合穿衣指数的第几级,不见得有几个人能分辨出来。

  所以用一种更清晰的方式特别重要。比如在古代对雨的划分,有德雨、淫雨、孽雨,是以对我好与坏、有利无利来判断的。而我们现在相对从容和科学了,小、中、大、暴、大暴、特大暴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和更加自信的过程。可能古时候看天气并没有专业人士,每个人必须都是观察者和分析者。

  比如古语当中说“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它们比人类在某些方面更敏感。包括天气谚语当中说“蚂蚁垒窝天气变,蜜蜂出巢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鸡不入笼阴雨来。”有时候它们对天气理解的情商比人更高一些。人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所做的都是靠自己的眼睛和经验去判断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那么长的两个时间节点的对应关系我们都会去努力揣摩。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不是科学的,有的是文学的表述,有的仅仅是哲学的表述。我看古籍当中气象的很多记录,一方面是不量化,另一方面是不连续。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微博之后,每个人都是观测员,都是跟我们一样的对天气阴晴冷暖、雨雪风霜敏锐感知,气象监测方式也慢慢发生变化。原来都是全民化的,你总结你的节气,我琢磨我的谚语。慢慢地变成了部门化,就是气象部门在做预报,别人是信息的接收者,自我推测的能力慢慢都退化了。有了自媒体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观点和声音的体现,我这个地方天气发生了什么,可能比那个来自于气象站监测的东西发布得更快、更直观。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爱好者都统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共同的力量,这就不是部门化了,是观察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共同语言也就更多了,互动更顺畅了,所以最重要的指数,是公众的参与指数。

  主持人:我相信经常会有对天气预报不满的人在您的微博里留言,对此您怎么看待?

  宋英杰:我的微博上的标签是十个字:“民以食为天,我以天为食”。既然从事这个职业,就要经受别人的质疑和推敲,而不是期待赞美。我们需要带着一种敬畏感和谦卑心去工作。有很多的帖子以前我看了以后觉得心里有点难过,我看到相对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上面有人骂“天气预报胡说八道”八个字,下面有专业人员回“要有本事你来预报”八个字。如果是这样一种思维和言语的对峙,其实不可能促成理解和认同。当别人记得你的好,你要感谢;当别人记得你的错,你也要感谢,因为这是一种鞭策,鞭策也是一种生产力。经常有同事抱怨说:“我们对的时候别人记不住,错的时候别人忘不掉”。我觉得这种选择性的记忆是人的正常的心理反映,他对你的期待高才会这样,如果认为你不具备预报能力,某一次你蒙对了,才会对你奉若神明。正是他潜意识里认为你“应该准确”,所以当你错的时候才会嘲讽你,而嘲讽也是正能量,至少它使你的工作不孤寂。

  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别人“你理应准确”的潜意识。当然,科学的局限使得我们以及我们各个国家的同行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但是你不能因为科学的局限而懈怠。美国的同行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别人可以理解你,但你不能迁就自己。预报客观的准确率尽管艰难,还是在不断提升。我们现在24小时晴雨定性预报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

  如果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别人指责天气预报的,我有时候都愿意加入那个讨论。希望有一个靶子去疏解别人的怨气,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一选择不应该是逃避,因为这就是你的使命。

  要认命,先认使命;要读天,先读天职。

  主持人:您在这个行业里坚守了20年,这么长时间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您是怎么样坚守下来的?

  宋英杰:我觉得一点都不枯燥。我特别喜欢这件事,这种快节奏和挑战性,我特别喜欢。

  以每晚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为例,最近的标准节目时长,主持人口播部分是1分49秒。有时候当灾害频繁,警报一页接一页的时候,我们把信息浓缩在1分49秒,清晰而不局促;当天气很平和时,如果24小时预报就一句话:“预计24小时今天到明天全国晴到多云天气”。你也能透过看似没有话题的天气,让这1分49秒便得细腻而丰满。一方面这个扩充和压缩的过程很艰难,往往“不足为外人道也”。另一方面在表述的过程中要求精确,时长不能超过3秒,在说的过程中要表现得流畅、自然,重点突出,对位清晰同步,脑子里其实在想:还剩多少秒?

  另外,我觉得:一旦你做这个工作,就不要刻意给它附加那么多的崇高、那么多悲壮。因为喜欢,你觉得它好玩,因为好玩,你能享受这份工作。不需要别人去钦佩、羡慕和尊重,我真的因为喜欢。所以我经常就想,其实什么过年过节领导来不来慰问,我自己都能慰问自己,节日加班这是我应该的,不需要别人去体谅。甚至别人去埋怨、责备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也是应该的,有的时候那份预报我参与了,但是它的预报智慧更多的是来自幕后的预报员。我常常去替他们去接受鲜花,那我为什么不能替他们背背黑锅?

  主持人:非常高兴今天宋老师能够做客演播室,让我们了解了1分49秒之外的宋老师是什么样的人,了解到他为什么能得到金话筒奖,为什么能够每天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精准、实用的天气预报信息。希望您在今后一直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我相信如果您做到“伯伯”那个年纪的时候,我们的观众朋友和网友们一定都会还继续看,让您的收视率一定比“妹妹”高。

  宋英杰:谢谢。

来源: 未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