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还没有到,老伴就从早市上买回来粽叶,从商店里买回来大枣、糯米等,做好了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的准备工作。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吃粽子时,母亲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母亲说屈原是一个大忠臣,因为被人陷害而投江自杀了,老百姓害怕屈原的身体被鱼吃了,所以包了粽子投到江中。仅此而已,关于屈原的其他事情,母亲便不知道了。
不久后,在小学五年级的历史课本上,我便知道了关于屈原的很简单的故事,还在书上看到了一幅峨冠博带身佩长剑的屈原白描画像——从此屈原便渐渐走入我的心中。
进入初中之后,我阅读的课外书籍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本书进一步增强了我对屈原的热爱之情、引发了我对屈原的探知欲望,那就是王士菁的《鲁迅传》。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看到了鲁迅留学日本时送给朋友许寿裳的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鲁迅题了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而“寄意寒星荃不察”一句便是化用屈原诗句而成。作者在讲解这件往事和这首诗时,又讲到屈原的思想和诗歌对鲁迅成长的深刻影响。
读高中时,有一次我在无意中得到一本繁体竖排的《楚辞》,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离骚》、《九歌》、《天问》、《九章》……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尽管许多语句我并不能理解得十分透彻,但我还是认真地读了下去。
《楚辞》中我最早记住的诗句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这些话语,如一柄闪闪发光的火炬,照耀着我的人生探索之旅。
此后,我又得到一本《郭沫若剧作选》,尽管书籍有些泛黄和破损,我还是认真地阅读了其中的剧作《屈原》,进而又引导我熟读了屈原的《橘颂》。“深固难徙,更一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屈原赋予橘树那么多美好的品格,实际上正是他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正是他自己崇高情操的生动写照。
另外,还有屈原的《天问》,曾经引发我无数思考和想象:“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天命反侧,何罚何佑?”……思路之宏大、责问之深刻、想象之瑰丽,可谓前无古人。
就是从那时起,屈原不仅以他瑰丽浪漫的诗句引发了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爱好,影响了我的文学趣味,而且他那爱国的情怀、高尚的追求、深邃的思想,也使我年轻的心澎湃激荡,激励着我不懈地探索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三十多年了,即便在百花纷繁遮人眼的今天,我也没有把“屈原”束之高阁,仍然会时不时地向我的这位“老师”请教。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我想,我将一如既往地上下求索。在这粽叶芬芳的时节,我又想起了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