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衢州人翻译的!

2017-10-15 09:41:00  来源: 浙江在线  

2016年9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翻译家许钧受聘成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他也成为学校启动实施学术大师汇聚工程以来引进的首位学术大师。在当时的“浙大欢迎您”仪式上,许钧教授曾语带哽咽地感怀过去并憧憬未来。

时隔一年,我们有幸再次与许钧教授面对面,听他聊聊在浙大的这一年。

| 许钧教授(周立超/摄)

追求,一直在路上

——对话来浙大“创业”一年的文科资深教授许钧

看到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的担当

问:去年9月您加盟浙江大学的时候,曾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时候,您说,花甲之年从工作多年的南京大学转到浙大重起炉灶,是要回乡寻根,在浙“创业”。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您觉得浙大的“创业”环境怎么样?

许:浙江大学有几点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首先,浙大是一个有传统有根源的大学。在今年这场全球瞩目的建校120周年庆典中,我们看到了新时期浙大毕业的学子在世界各地发挥作用。这样一个历史回顾,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担当。

第二,学校对未来发展思路非常明确。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所大学要发展,就要着眼于未来。浙江大学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已经在多个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第三,办事效率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来说都是非常高的。无论是教学与科研工作,还是机构设立、项目投入或是活动组织,从上到下是贯通的,都呈现出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第四,非常开放。虽然学校历史悠久,但并没有因此背上包袱,学校的心态和姿态永远都是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这一点从学校频繁而丰富的国内外交流就能明显感受到。海宁国际校区是中国融入国际合作办学、进入世界前沿、培养具有全球创新性人才的非常好的尝试。

最后,作为一个外语人,我也感受到,浙大的外语学科是非常有活力有特色的学科。

| 许钧教授(周立超/摄)

在学科创一流的过程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问:那在浙大的这一年里,您做了哪些事情,“创业”成果如何呢?

许:最重要的就是扎根浙大,融入学科。一个人不管历史有多辉煌,那都已经过去了,到了新的单位,就要看能不能跟学科融在一起,跟团队融在一起,跟学生融在一起,跟发展目标融在一起,并且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对我来说,就是要在学科创建世界一流的过程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年的工作,我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在国内外扩大浙大外语学科的影响力。如果每一个文科学科影响力都扩大了,必然整个文科的影响力就扩大了。我在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评审会等活动时,都努力把浙大纳入到交流、合作、竞争、发展的进程中去。

第二个工作也是我花了主要精力的工作是对年轻人的培养、引导、提携、帮助。在这一年里,翻译方向、法国语言文学方向的团队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翻译团队无论是在项目争取、论文发表、学生培养还是个人发展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法国语言文学团队是非常年轻也非常有前途的队伍,现在有包括2名外教在内的7名博士,其中5位中国博士都是清一色的80后。法国语言文学今年设立了博士点,明年可以招生了。我觉得只要引导得好,帮助年轻人找准方向、掌握方法、开拓途径,他们就会发挥聪明才智,很好地成长起来。

三是学科发展。我一直认为,学科发展要注重整体性但更要有优势突破。目前,985高校中,外语学科最好的就是北大、南大,还有浙大。浙大外语学科任务是非常明确的,未来重点发展3个方向,就是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我们在打造学科方向、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语言学方向,我认为完全可以办成国内最好的,浙大外语学科的这个方向的国际发表做得很好,量多质高,在学界很有影响,刘海涛教授是国际语言学研究高被引作者;文学方向,本来基础就好,又有新的力量加入,聂珍钊老师刚刚加盟浙大外语学院,他在文学理论方向具有国际影响力,担任两本国际杂志的主编;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也很有特色,我们最近准备成立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希望能够以此为依托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 由许钧教授主编的《法国文学经典译丛》

有灵魂的大学需要科学与人文并进

问:看得出您的“创业”充满热情。但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文科不如理工科有实用性,在一些高校,文科发展不受重视。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文科如何体现它的价值和作用?文科应该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

许:人类面临着三个重大命题:人何以为人?人是如何活着的?人怎样更丰富地活着?这三个正是哲学、历史和文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你说文科重不重要呢?太重要了。

创新性其实是人文思想先提出来的,然后再表现在各行各业。我们不要把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它们就像是身体和灵魂,是一体的。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科学的发展,也不能没有人文精神的弘扬。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社会平衡得越好,就越安定平和,就发展得越好。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同时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且两者互相促进融为一体的有灵魂的大学,是要为民族的发展作贡献,同时也要为世界发展、为全人类发展作贡献的大学。

具体说到外语学科。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就非常重要,习总书记也专门强调了这一点。那我们外语学科有没有很好地去回应这个国家需求?13亿人学外语,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这个课题谁解决?在这个课题上,我们浙大就有老师在国内占据了最重要位置,挑起了中国英语国家能力考试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的重担。国际托福考试委员会总共委员才十几个,其中亚洲就一个,在哪里?就在我们浙大外语学院。

当然,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外语学科是可以做出独特贡献的。比如,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把外国文化翻译进来,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来推动我们的研究和反思,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那什么叫中国特色?我想,有几个关键点:坚持党的领导,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研究问题,传承与弘扬多元文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跟每一个学科都有关系。每一个学科都应该处理好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术前沿的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并且坚持以我为主不动摇,坚持发挥优势突破,坚持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

始终怀揣一颗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心

问:文科如此重要,所以您“创业”起来总感觉很有干头。那您觉得作为一名文科老师和学者,应该要有怎样的心态?怎样能够在工作多年之后仍然激情四射干劲十足?

许: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始终怀揣一颗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心,这样一路走来都会是满满的兴奋和喜悦。学问是一个过程,没有尽头,即使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是永远在路上。

人文学科,相对来说更需要有自由的探索,有兴趣的探索,但也要与国家、社会、民族需求结合起来。文科出成果周期相对较长,但这不能成为没有思考的借口。学术研究不能等,还是要抓紧时间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开拓途径,去做研究。文科就是讲究积累,逐渐发现,而不是突然有大发现,有大成就。所以我想,我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长期持续地努力,这样自然就会有成果,短期有小成果,长期有大成果。

做学术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方向明确,就是说人一定要有追求,并且这个追求要跟单位目标一致,跟国家目标一致。二是有坚持才有积累,有积累才有成果。三是善于领悟、总结、发现。积累不是目标,积累是为了发现、创新。而领悟要有开阔的胸怀,善于学习、总结,善于总结的人往往是善于发现的。

我觉得,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学者,都要在增强学科竞争力、提升学术影响力、扩展社会推动力和推进思想引领力这4个方面努力。这也是我今后将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我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都出力。

(原标题《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在浙大“创业”的这一年:追求,一直在路上!》,原作者吴雅兰。编辑邵倩)

作者:   编辑:邵倩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