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看到苍井空写下通字的时候,几乎没有想象到这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作品,直到答案揭晓,才发现互联网金融类品牌的营销方向真的值得重新思考。互联网金融是热门,苍老师也来赶趟儿。
说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很多人讲。不就是金融服务的延展吗?主业做的好,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自然就做好了。
上面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完全行不通。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从产品心态上:仅是延展、够用就行
我们可以发现,往往做的特别好的金融服务,往往科技产品都只能用,根本不会在上面下心思。不管是四大行还是服务较好的招行,那一个科技产品做的好?刚刚够用而已。往往有任何的改进,都是能瞬间让用户感恩戴德、痛哭流涕。
从产品本意上:仅是任务、非是用心
因为金融类往往都是大型、甚至超大型国企把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我们能看到的一个BUG要等半年才能修复,一个问题提交几乎也是1月以上答复的现状。在和某银行电子商务部门交流时,其明确提出,任务所在,仅此而已。
从用户使用上:接受强装、基本不用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会说,窗口的服务人员都教保安来强装XX网银宝了?难道我还能拒绝?但一旦使用的时候,基本都是和买回家的书一样——不看不用!
正是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我们就看到往往所有的创新都被那些具有强烈的互联网基因公司占领。不管是生活类的服务产品延伸出金融服务,比如支付宝,还是说典型的P2P金融公司的服务端口。
那传统的金融公司就不能突破了吗?方向在哪里?
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抛开我们开篇说的心态、立意和使用环境来说,我们来看看传统金融企业天生的一些基因问题。
我们知道,金融企业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问题是虚。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在营销的时候,第一要素就是要具象化,产品具象化、收益具象化、服务具象化。
第二点是沟通不落地,整天是飘在天上的尊享品质、贵族服务、5星体验,结果了?消费者在前期沟通听不懂,甚至产生听多了一听就反感的逆反心理。
最后就是核心点不突出,太多的公司在宣传的时候,老板都希望全部功能都丢上,做个东西不容易,几百号同事加班。但最后的问题是,如果有的核心卖点不用一个点来贯穿的话,用户又怎么能记住了?
这里列一个最近发生的互联网金融类营销案例:
7月13日,苍井空微博发布:要幸福!我想通了。
其实从第一眼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广告是肯定的。但具体是那一家企业,并不清楚。特别是“要幸福!”太具有诱导性质。翻看网友的评论也是五花八门。当时我在想,这么开放的想象空间,而且这个人物+有联想空间的“通”字,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中国联通。毕竟落地好承接、产品属性又明确。而且翻看苍井空本人的合作来说,科技类IT类居多。
但是没想到最后的答案是:
得到答案的时候没想到会是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没想到会是这种方式,由苍井空人物争议性+通字的字义激活网友的想象,给予网友的自我发挥空间,然后通过苍井空本人去收网从而品牌露出。
进一层去想,使用苍井空可以理解,利用她的知名度去拉关注,但是为什么要用“通”这个字,如果只是单独的激活联想去博取知名度的话,“一”字不是更好?更有想象空间?用通字肯定意味着产品的所有卖点必须都可以用通来概括,就好像支付包钱包用“管”这个字能概括一样。
恰好周末看到了一组苍井空之后的海报。
才明白通字也是一账通的产品核心:通管、通达、通勤。至此,平安互联网金融一账通产品用苍井空写通字的营销也就合乎情理了。
最后,还是总结一下互联网金融类产品的营销注意,希望给更多的产品营销提供思考:
具象化你的产品,不管是用人还是用物来具象。虚的东西交给面对面销售沟通,营销上要有具象之后营销出来的想象空间,
落地话的沟通,让用户能说话,能评论,能吐槽。太高大上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博物馆。
一个卖点打通全部,用户记住一个点就好,多了记不住。必须一账通,仅仅让用户记住通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