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浙江人均每天摄入食盐11.75克 超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7-13 09:07:08

  浙江省营养学会上周末启动省科协重点科普项目“减钠促健康,浙江在行动”活动。根据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浙江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1.75克,超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近一倍。

  浙江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医二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说,根据2007年出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均每日食盐摄入推荐量为每天6克,但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标准仍然偏高,最佳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5克左右。

  吃盐过量会导致多种疾病

  酸酸甜甜的番茄酱含有钠

  盐摄入过量会带来多种健康隐患。张片红主任说,大量研究证实,盐摄入是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每天少吃6克盐,将使中风死亡率减少24%,冠心病死亡率减少18%,每年可防止全球约260万人死于中风和心脏病。

  盐摄入过量还会引起肾脏疾病,导致骨质疏松、哮喘、肥胖等疾病,甚至诱发胃肠道肿瘤。长期食盐过多是诱发胃癌的原因之一,过多的盐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造成胃黏膜发炎、溃疡、出血、萎缩,容易发生癌变。

  而我们每天摄入的钠,不仅仅来自食盐,还来自加工食品,包括各种调味剂、零食点心和腌制食品等。上班族都会在办公室备一些零食,如面包、饼干、膨化食品等,一些吃起来香喷喷的零食,其实都是“藏钠大户”。

  张片红主任说,零食包装的营养标签上,通常都会标注食品成分,如果标注有海藻酸钠、碳酸氢钠、苯甲酸钠、柠檬酸钠、亚硫酸钠等成分,就表示含有钠元素。要注意,如果每天吃这些零食,日常饮食中的盐摄入量就应该适当减少。

  各种调味剂都含有盐,吃起来酸酸甜甜的番茄酱也含有钠。“一般20毫升酱油含有3克食盐,10克海鲜酱含盐1.5克,如果烹饪时放酱油和其他酱类调味剂,就应该按比例减少其中的食盐用量。”

  此外,腌制食品中也含有大量钠,如腌制火腿、腌制海鲜,还有一些人早饭喜欢吃榨菜、腐乳,这些食品钠含量都很高。还有杭州人喜欢吃的酱鸭,钠的含量也非常高,几块酱鸭吃下去,就把一天的钠摄入量吃完了。

  烧菜不妨选用低钠盐

  口味偏咸可以放点醋

  接下来,浙江省营养学会将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包括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通过对“三高人群”的科普宣教,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减少日常饮食中的盐摄入量。此外,重点针对杭城各大社区的家庭主妇进行科普宣教,让每个家庭掌勺做菜的主角认识到盐摄入过量对健康的危害。

  张片红主任说,加工食品和在外就餐这两条途径摄入的食盐,占居民食盐总摄入量的77%。如果要控制盐摄入量,首先要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如果外出就餐,尽量选择低盐饮食。平时购买加工食品时,要留心查看食品外包装上标注的食品成分,尽量挑选钠含量低的加工食品。

  要控制每天的盐摄入量,最直接的方法是做菜的时候少放点盐和各类调味剂,而这项“权利”大多掌握在家庭主妇手上。张片红主任建议,日常烹饪中不妨选用低钠盐,它的咸味和普通食盐差不多,但钠含量要低很多。此外,要注意纠正口味过咸和过量添加食盐、酱油等调味剂的不良习惯,对每天食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用量具量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

  “对于部分口味偏咸的市民,为满足口感的需要,可在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提高菜肴的鲜香味,帮助自己适应少盐食物。”张片红主任说,需要注意的是,烹制菜肴时如果加糖会掩盖咸味,所以烹饪者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食盐是否过量,应该使用量具更准确。同时,尽量少吃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都市快报)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