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空中飘的飞絮是虫?多地澄清 专家称无需担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5-26 08:42:39

  入春以后,漫天飘飞的柳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随之而来有不少传言称“柳絮不是飞絮,是活物小虫子,容易引起皮肤过敏”,这一说法引起人们的担忧。记者发现,目前国内有个别城市发现这种看似柳絮的小虫,主要是榆四脉绵蚜和木虱,专家表示其对人体无害。而北京、合肥、哈尔滨等地也在热传这一消息,被有关部门澄清。

  “大家把口罩戴起来!这两天,河南、山东一些地方飘着柳絮一样的东西。南京林业大学森环院的专家发现,其实它们根本不是柳絮,而是活物小虫子!叫‘榆四脉绵蚜’……”近期,这样的消息在全国各地流传。为何会产生这种传言?记者发现,此前南京市确实发现看似飞絮状的小虫。据此前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市园林科研所的有关负责人证实,市民看到的小虫主要是榆四脉绵蚜和木虱,肉眼很难看出这两种虫子的区别。它们都是白絮状的,成群结队时,所以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柳絮。从目前监测的情况来看,南京鼓楼区和玄武区偏多一些,建邺区基本没有,“温度、湿度、树种等造成‘小环境’的差异导致的。”该负责人表示,这两种小虫子不是益虫,但也算不上害虫,它们在大自然中都有“天敌”,比如瓢虫和食蚜蝇等,“这些‘天敌’,南京都有的。”她说,这两种虫子都有生命周期,几天到几十天都有,它们主要是吸取树上的一点点汁液来“谋生”,对植物、对人体都无害。而且它们不会钻到人体内,碰到皮肤也不会过敏,它们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小生命,如果掉在身上,可以用嘴吹吹,自然就“知趣”的走开了。

  此外,记者发现,重庆和郑州曾有报道出现像柳絮一样的小虫,经园林专家核实,其实为木虱,是木本植物的常见害虫。吸食树木汁液,传播植物病毒,对人是无害的。专家分析,柳絮中含有木虱极有可能是因为风吹,使木虱和杨絮来了次亲密接触。

  随后,有关“柳絮是小虫子”的传言开始在各地流传开来,引起人们不安。而北京、合肥、荆州、哈尔滨、沈阳、济宁、襄阳、德州等地的有关部门通过检测纷纷作出澄清。

  据德州新闻网报道,德州市林业局工作人员澄清了“柳絮是榆四脉绵蚜”之说。据介绍,榆四脉绵蚜虫的寄主为榆树,多出现在秋季,对人体危害不大,主要出现在内蒙、宁夏、甘肃等地,德州城区内榆树种植并不多。因此,反季节、大面积出现这种虫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专家分析:“植物成熟发育与当地气候有很大关系,今年由于气温起伏较大,一部分杨树、柳树提早成熟,四月初便开始飘落花絮,而另一部分成熟滞后,五月中旬才开始飘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韩蕾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地区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韩蕾解释,蚜虫生存需要的温度和湿度较高,早春的北京并不具备相应的环境,因此,无法满足蚜虫生长的客观条件。同时,韩蕾也表示,如果说有小飞虫附着在柳絮上,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说是蚜虫的话,北京地区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除此之外,韩蕾告诉记者,这些蚜虫并不像网传的那样会对人体有害并导致过敏等症状。韩蕾表示,这种蚜虫落在身上对身体没有任何危害,它们不会钻到人体内,碰到皮肤也不会导致过敏。

  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高乾奉曾表示,该站工作人员已经对合肥的絮状物进行抽样检查,目前没有发现有榆四脉绵蚜存在。高乾奉说,非专业人士区别“榆四脉绵蚜”和杨絮柳絮的方式很简单,只需用手指搓捻絮状物,虫子体内含有水分,搓捻后手上会有液体,而杨柳絮搓捻后是干的。同时提醒市民,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眼镜和口罩,穿长袖衣裤。回家前,清除干净身上的柳絮残留物。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田雪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