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上月吞噬苍南一家四口的元凶 是充电中的电动车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5-25 08:56:52

  上个月17日,温州苍南钱库镇一民宅突发火灾,共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详见本报4月18日A04版)。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消防部门给出了结果,该起事故由电动车充电起火引起。

  “电动车?不会吧,我们都以为是烟头引发的。”前几日,当记者再度走访火灾地周边时,很多居民表示十分意外。

  来自消防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虽然因电动车引发的火灾占比并不大,但在民房火灾事故中,因充电而导致起火的占到很大比例。

  作为火调专家,温州市消防支队工程师王建军带着记者再次疏理了火灾调查中的种种细节,同时也警示大家,电动车使用中的某些习惯暗藏了很多风险,千万要注意。

  火调员现场调查,排除遗留火源起火

  “起火的是一个家庭式作坊,由于房屋结构的关系,火势一下子就起来了,导致住在楼上的人无法逃生。”王建军说,因此调查先从确定起火部位以及起火点开始。

  进入现场后,王建军戴上了手套,扒着地上的灰,指了指屋内的一块区域,“类似烟头这类的弱火源,肯定需要低燃点介质引燃,然后‘闷’一段时间以后,积蓄足够的热量才能引燃周围的物质。附近并没有出现纸屑以及棉絮之类的低燃点物质,所以可以排除烟头或其他火源遗留物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烟头的火源中心温度在300℃左右,纸片的着火点是200℃左右,棉的着火点则是240℃。所以对于这样的介质,烟头之类的弱火源是可以引燃的。

  而在现场王建军只发现塑料焦块这类介质。“像塑料,一般的着火点是在400℃左右,烟头这样的弱火源只能将它烧化,但是是无法点燃它的。”王建军说。

  调查表明,当晚作坊内的一对夫妻一直在作坊里调试一台压痕机,到晚上9点多才离开。

  现场线索都指向了正在充电的电动车

  那起火部位该如何判断呢?王建军指了指后屋的窗户以及墙壁,“它们就是不会说话的‘证据’。”

  通过前期的走访,火灾调查人员从居民口中得知,发现明火时是在房子的后屋,附近的视频监控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后屋分成两个区域,靠窗的这一侧放着一台被烧坏的压痕机,相隔十几厘米的门边则是一辆被烧得只剩空壳的电动车。

  “墙壁上的烟灰比较直观。你看,靠门这一侧的墙壁,黑色烟灰要厚一些,而窗上的墙壁烟灰颜色就要淡一些。”王建军说,“再看窗户的炭化程度,明显靠近门的这一侧炭化更严重一些。”

  这两点基本上就可以肯定,起火部位就是在电动车的这一侧。经过询问,这辆电动车当时正处于充电状态。

  随后王建军一行人提取了电动车上的元件以及充电线上的材料,送往专业检测部门进行检测,最终确认了电动车的充电器发生故障,然后引燃了电动车发生了火灾。

  电动车彻夜充电隐患最大

  针对近年来电动车起火事故频发的现象,王建军分析,现在的电动车使用的材料多为可燃塑料,在电池周边也没有做阻燃处理。有的电动车为了追求续航和动力,甚至还会加装电池,使得着火风险大大增加。

  另外,电动车充电器也会引发火灾。很多车主喜欢把充电器放在车座底下随车携带,但充电器里有多个电子元件,在反复颠簸、碰撞后,可能会出现损坏。且市面上的充电器大多没有自动断电、发热警报等功能,过度充电后极易导致充电器发烫、短路,从而引发火灾。

  车主的不良充电习惯也是引发电动车火灾的很大原因。王建军说,大多车主习惯晚上充电,第二天早上才拔下插头,这样做其实非常危险。正常情况下,电动车充电五六个小时即充满,但很多用户却给电动车彻夜充电,易导致电池、充电器发烫、短路,继而引发火灾。

  王建军建议,如果厂家能够对电动车进行一些改良,车主在充电时加以注意,频发的电动车火灾是可以避免的。此外,他提醒广大电动车车主:在充电的时候,尽量选择下班充、睡前拔,切忌彻夜充电;充电时电动车上不要堆放易燃物品,尽量将电动车停在空旷处充电;充电器不要随车携带,避免发生损坏;不要私自加装、改装电动车电池。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通讯员 蒋孝辉 叶聪 记者 陆海峰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