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深夜,中国嘉德2015春拍大观拍场,在潘天寿巨作《鹰石山花图》、李可染《井冈山》分别以2.7945亿元成交、1.265亿元天价成交之后,受国内外学者、藏家高度关注的吴越传世重宝——吴越最后一位国王钱俶《草书手简(并铁券图式及宋元明清名贤题跋)》,却因竞价未达底价,遗憾流拍。
钱俶《草书手简》之所以引发浙江文物界的密切关注,是因为它对于吴越国研究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它与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一级藏品——五代吴越王钱镠、钱俶《批牍合卷》(钱镠和最后一个皇帝钱俶的手批文书遗迹)原是一卷,史上称为“二王手泽”。
其实,从1998年起,曹锦炎等著名浙江学者已数度奔走呼吁,希望“二王手泽”能破镜重圆,却屡屡因其高昂价格而不了了之。
昨天,浙博馆长陈浩得知消息后,也在关注事件进程。
记者了解到,昨天,已有多方买家与嘉德私洽,争取能够以更为合适的价格和方式购买,其中也包括浙江藏家。
吴越重宝
和浙江渊源深厚
对吴越国研究有所了解的浙江学者,都了解钱俶《草书手简》的重要学术价值。
手简包括唐昭宗赐吴越第一代武肃王钱镠“金书铁券”之明代木刻拓印本、吴越第三代忠懿王钱俶之草书手简、南宋朱熹书与某君承务札,及宋、元、明、清、民国五朝49人的题跋和观款。
2001年,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时,吴越国王钱俶手书的《华严经跋》出土,当时的浙江省考古所专家黎毓馨和郑嘉励,就很希望能够找到历史上记载的钱俶《草书手简》进行比对,但当时未果。
郑嘉励说:“和钱鏐‘金书铁券’一样,《二王手泽》也是临海钱氏后人的传世之宝,清代便有众多好古者慕名到临海访求这几件钱王文物,故事很多,这也是《草书手简》后面有这么多题跋的缘故。”
作为吴越研究的权威专家,黎毓馨(浙博历史部主任)也说:“钱俶《草书手简》流传有序,当然是一件重宝,与浙博藏《批牍合卷》原是一卷,这是没有问题的。”
1998年的那次拍卖前,经拍卖方、浙博、上博等多方专家考证,手卷与浙博一级藏品五代吴越王钱镠、钱俶《批牍合卷》,原是一卷,历史上称为“二王手泽”。
《批牍合卷》是1951年由钱镠的三十一世孙捐献给国家的。
几度呼吁
完璧故土仍有困难
原浙江省考古所所长、浙博副馆长曹锦炎教授正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
17年前,他专程带着浙博藏《钱镠钱俶批牍合卷》来到上海博物馆,两卷作品同时在台上展开,相互比较对阅,无论纸张、墨色、花押、书法完全一致。专家均认同,这两卷书法早期应是同一卷,一直藏于吴越王的历代子孙,后被拆散。此后,手卷还被携进京,请徐邦达、刘九庵、朱家溍、史树青等专家过目,得到了这些前辈们的认可。
当时,曹锦炎等学者就发出了希望两卷书法“重回故土,破镜重圆”的呼吁。消息传遍了各地,十分轰动。当时,中央电视台还要求现场转播拍卖。
昨天,曹锦炎回忆,但当时的困难也在于经费,“当时杭州的主要媒体也做过呼吁,最后不了了之。”
就在前几年,黎毓馨还曾时常和同事们念起:“当年要是能把《草书手简》征集过来,也是个特别有意义的重要事件了。”
数度流拍
身世坎坷的《草书手简》
但学者们的希望至今未能如愿。相反,这件传世重宝在拍卖中的命运,一直比较坎坷。
据主持其多次拍卖的马成名先生回忆,钱俶《草书手简》在1998年纽约首次拍卖中,最终以442500美元成交,刚到底价,拍得者是一位住在新泽西州的华人。未料,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拍卖以后买家迟迟不能付款,事隔半年,最终撤销该项拍卖。
2001年4月香港春拍,手卷再次被推出,底价300万港元,也以流拍告终,拍卖后有买家愿意出价240万港元,物主却坚持要300万港元,没有成交。
2003年4月香港春拍,手卷又被推出,底价仍是300万港元,最终以387.175万港元为北京的一位买家所得。但这样一件“人间至宝”,仍半在南方、半在北,令人不无遗憾。
昨天,嘉德拍卖总裁助理、书画部经理郭彤对记者透露,这件作品的每一次拍卖,都受到学界和藏家高度关注,每一次也有新的研究发现。在她看来,如此重宝之所以流拍,是“时机未到”:“委托方是国内重要藏家,非常珍视此作品,坚持一亿元底价。这个价位,国内可能还有个消化过程。”
据了解,拍卖前1天,北京市文物局也多次组织故宫专家前来,但因为政府购买审批需要一定时间,未能参与现场拍卖。
好消息是,前夜流拍后,已有三位藏家与嘉德接洽,希望能够以合适的价格购买此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