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草莓被曝检出农药乙草胺 北京启动草莓农药抽检调查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4-29 09:33:36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日前一则关于草莓的报道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担心——报道说,记者随机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美廉美超市、昌平采摘园以及路边的草莓摊购买了8份草莓样品,送到北京农学院检测,结果都检出了乙草胺成分,它被列为b-2类致癌物。但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理论上,乙草胺不应该出现在草莓里。

  北京市草莓主产区昌平区农产品检测中心主任齐长红介绍说:根据他们之前对草莓的相关检测,关于乙草胺的结果与媒体报道有着明显差异。

  齐长红:我们常年都在进行检测,我们这边检测结果都是零,没有乙草胺。我觉得应该是老师的检测方法出现了问题。不是大棚的草莓不用,所有的草莓都不能用乙草胺。因为乙草胺是一个除草剂,草莓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如果要用了乙草胺,草莓苗子不会长,更不可能将来能结草莓,你就没有机会能检出它。

  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植保学会农药委员会主任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对此表示认同。据了解,乙草胺是一种芽前封闭除草剂,一般在作物出芽前使用,而且其降解期很短,到草莓成熟时一般也不会再有残留。那么,会不会如齐长红所说,是检测机构出了问题呢?

  周志强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实验室具有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资质,他表示,因为看不到报道中检测的过程和样本,不好臆测其准确性,但就行业规范来说,对于问题样本应该进行比对实验,确保准确性。

  周志强:理论上,农业部在农药检测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比如,我们抽到一个阳性样本,也就是它含量违规,我们就要把样本封存,做比对实验。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做重复再现实验,别的实验室也要做验证实验,通过反复实验确认。

  针对这一报道,北京市农业局已经成立专项调查组,全市范围内启动草莓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检查,并赴北京市草莓主产区——昌平区开展调查。记者昨天获悉,抽样已经完成,今明两天就会得出检测结果。周志强也强调,即便最新的检测结果证明草莓不含乙草胺,也不能断定此前检测有误,但及时的检测和回应,有助于减少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乙草胺是中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有很多媒体在评论时说,我国在这一方面缺乏标准。但实际上,相比美国等国的标准规定,中国对乙草胺的检出规定更严格,只允许在糙米、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籽中检出,残留量限定也更低。也就是说,如果在草莓上使用乙草胺,应属违法行为。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周志强进一步强调,即便报道中关于乙草胺的检测数据属实,据其推算,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微乎其微,在谈毒性的时候不能不谈剂量,希望公众不要过度恐慌。

  周志强:我大概测算了一下,如果乙草胺的来源只是草莓,大概我们一个中国人的标准体重,每天要吃多少草莓可能带来风险呢?每天吃3公斤,吃一辈子。第二,关于所谓B-2类致癌物,它是对动物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倾向,只是有可能性。

  有人曾建议,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用碱水、盐水泡蔬菜瓜果。对此,周志强说,这样洗可能会产生具有更大危害的化学物质,还是建议用流水清洗。另外,对于洗草莓之前不要去梗的说法,周志强也不赞同,他表示没有科学数据支持这一方法有效。

  周志强:现在我们很多专家喜欢跨专业发言,一些专家出的主意我个人认为是有问题的。比如用盐水、碱水去泡,比如用一些去除残留的臭氧氧化的东西去做。这样做潜在的危害是,现在所有的农药结构我们是明确的,它的毒理性质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如果有一个未知结构的化学品进到人体,它的危害是未知的。假设买来个蔬菜农药残留很多,我们用碱水去泡,如果它的结构发生改变,它的毒理性质我们一无所知,你怎么保证它的安全?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作者: 记者 庄胜春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