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位小学生妈妈写信给媒体的《教改不能预设孩子背后是全职妈妈》一文,引发了网上一片吐槽声。仿佛是说出皇帝新衣真相的那个孩子一样,这位妈妈也说出了众多家长想说而又不能说的话。的确,减负减了多少年,家长们却觉得越减负担越重,值得人们深思。
这位家长在文中说:“从女儿上一年级起就赶上国家不断地出台减负的政策。对于这样的政策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当减负真的来了,我又开始承受不了了。先说作业。国家明确规定了低年级小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但是那时候女儿还是每天都有不少作业要写。一次,我很不知趣地询问了老师:‘我们没有留家庭作业,这些作业都是我们的课堂练习,您的孩子写得慢,所以只好拿回家写完。’老师的回答让我无话可说,再问周围的孩子,大家基本上都是没有在学校做完,所以拿回家继续做。”
老师认可的作业需要全家动员,没帮孩子画画,女儿被穿小鞋;作业是布置给孩子的,其实是留给家长的;活动家长是否帮忙,与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关等等,相信现实中家长都有类似的经历。不少家长每天都会收到老师通过家校通发送的信息,预习、复习、朗读、背诵等各种作业的监督责任都落到了家长的头上,稍有松懈,老师还会公开点名:“昨天下列同学的作业不认真,望家长认真辅导”、“请下列本单元考试在90分以下的学生家长明日到校”之类。
近年来,教育领域推行了不少改革措施,在小学阶段以“减负”为主,但是却落入了“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家长不但要亲自上阵辅导孩子的功课,还要把孩子送到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有些观点批评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急功近利,但家长们更多的是苦衷:别人的孩子都上辅导班了,我的孩子能不上吗?
这背后的症结是,如果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不改变,基础教育就很难从应该教育中摆脱出来。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目前的“小升初”考试已经被明确叫停,但一到升学时节,哪个“名校”不组织考试?为何学校对禁考令置若罔闻?学校也有自己的说法:“如果不组织考试,学生学得都差不多,根本区分不开,如何能保证生源质量?如何分实验班普通班?”“减负”当然是好政策,但不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机制,“负”还会以隐蔽的、转嫁的形式,落到孩子和家长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