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4岁女童70秒还原魔方 识字两千多背诗三百余首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4-13 09:07:36

  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能玩“转”魔方,但对于商南县幼儿园4岁的田梓涵来说,那可是小菜一碟:她只用70秒左右就将杂乱无章的魔方恢复原状。不仅如此,她还认识2000多汉字,背诵300多首古诗。

  >>目击

  4岁小女孩70秒还原魔方

  4月11日,华商报记者来到商南县田梓涵家,小姑娘正在家里玩着魔方。只见她表情专注,手指翻飞,“咔咔咔”灵活迅速地转动着魔方,让人眼花缭乱。花色杂乱无章的魔方,没几下就被小姑娘恢复成了原状。

  随后,华商报记者多次把魔方的秩序随机打乱,但不管怎么做,小梓涵都手法娴熟地还原了,每次耗时大约在70秒左右。提起玩魔方,田梓涵爸爸田翔说,现在因为还要教孩子别的东西,魔方玩得没过去快了,“原来最快的时候54秒就可以还原。”

  田翔说,女儿今年4岁,在商南县幼儿园上中班,两岁时就对魔方很感兴趣,当时没人教就能还原一个面。田翔就想,何不尝试教教她呢?他从网上找到了魔方的119种公式,“那时候我自己还不会,就在网上找一些视频,总算想通每个公式是什么意思了。”

  田翔学完后,花十分钟才能还原一个魔方,就念公式教小梓涵,只要给女儿念出来,她都会迅速记住,并且手法越练越快,后来速度比爸爸快多了。

  对于女儿玩魔方,田翔有自己的理解。“魔方属于肌肉记忆,你用大脑想好再去拧那就太慢了,手熟练了自然形成肌肉记忆,让指头形成一种连贯的动作,这样才能更快,所以我给她教了以后,叫她自己经常练练,用手和肌肉去记忆,这样会更快。”

  >>父亲

  女儿只是掌握了记忆窍门

  除了玩魔方,小梓涵还有不少“绝活”。华商报记者在她家中发现有不少打印好的汉字表格,以及写得密密麻麻的练字本。记者试着随机指了一下表格上的汉字,小梓涵都能很快地读出来。田翔还指着一张古诗词的目录单子介绍说,标注黄色的是孩子不太熟练的,没有标注的孩子都能背诵。记者按着单子试着挑了《满江红》、《江雪》、《蜂》等几首古诗,小梓涵都能熟练背诵。

  田梓涵拥有这么强大的记忆力,是天赋还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田翔和妻子任丽介绍,他们夫妻学历并不高,也没有让女儿刻意去填鸭式地接受知识。刚开始,他们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当小梓涵三岁开始教识字背诗时,才发现她的记忆力比一般孩子要强,每天能背7首诗歌,识字30个,学会写15个字左右。

  田翔说,平时他会上网找一些帮助孩子记忆的窍门,但他并不觉得存在天生的“神童”,只是比较科学地根据孩子自身掌握知识的速度,合理利用时间去巩固来帮助孩子记忆。“比别的小孩稍微聪明一些吧,但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靠父母的监督,合理地去安排时间去教育引导。”

  田翔夫妇说,他们还是希望女儿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现在这些只是想帮助女儿打好基础,下一步会侧重于女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商南县幼儿园的卢老师则说,田梓涵接受能力挺强的,平时老师教的东西都能很快学会,性格上也比较合群,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也很和谐。

  >>专家

  不提倡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

  陕西省阳光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胡宝华认为,生活中只是有一些记忆力相对强大的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童,而是有些家长利用儿童的记忆力好,过早地开发了儿童的智力,这也是应试教育导致一些家长产生了焦虑感所致。胡宝华说,孩子的左右大脑有分工,过早地给孩子设置了一些框架,及早给他成年人的知识,会使其左右大脑不能进行充分的开发,对孩子将来各种潜能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是有影响的。

  胡宝华认为,从大的层面上来说,国家也不提倡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孩子在哪个节点上,就应该完成哪方面学习内容。过度地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以及品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胡宝华建议,对于儿童来说应该多用一些非智力的教育方式,完善孩子的人格、让孩子快乐、有安全感,让孩子学会善待、认真、规则等。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 记者 田德政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