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背后有玄机
一些人追求购物的愉悦感;刷卡消费削弱了人们对支付能力的认识;低价促销、人为“造节”等给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暗示
为什么网络更容易激发非理性消费呢?
“‘女人的衣橱里永远都少一件衣服’,这不仅仅是物质占有状态,更是一种心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毅文认为:“购物狂”们重视购物过程远远超过购物结果。“加入购物车、提交订单、签收快递……网购打破了传统购物方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优越感,不少消费者沉浸在这种被尊重的服务体验中,享受着这种购物带来的愉悦感,渐渐对网购上了瘾。”
支付方式的革新,无形中刺激了不少消费者过度消费。陈毅文说,从现金消费、刷卡消费再到信用卡消费,不同支付方式对购物体验影响不同。“在实体店用现金消费时,对花钱概念相对明确,但网购多数不需要现金交易,点一点确认支付的按钮就能买单,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对自己支付能力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花了不少钱。”
低价促销、人为“造节”等网络促销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
北京师范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江予认为,网络购物环境便利化程度的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而网络购物的新型促销方式让不少消费者沉迷其中。“相比传统线下渠道,网络平台具有更强的价格优势,极富冲击力和吸引力的商品详情介绍,加上‘0元促销’‘进店红包’‘分享有礼’等促销优惠,给消费者带来省钱、占便宜的心理暗示。”李江予说,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商家有能力分析社会热点,并将其和购物相结合,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打折促销策略,移动社交媒体中大家相互分享、推荐,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参与网购的热情。“研究表明,购物上瘾就像游戏上瘾一样,有一定的激励和反馈机制,大脑就会发出重复该行为的指令,容易产生购买、重复购买的冲动。”
“双11”“双12”“周年庆”……从年初到年末,网络购物狂欢盛行不止。“通过对部分人群情绪的把握和放大,烘托出巨大的节日氛围,并通过移动社交媒体放大这种氛围,让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觉得不买就落伍了,不知不觉介入其中,盲目跟风购买。”李江予说。
陈毅文认为,对网络促销方式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又要提防一些心理陷阱。一方面,商品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消费者除了通过多方位图片和视频等展示方式了解到要购买的商品,网页上的关联产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合理关联需求,“事实上,许多图片都与实物相去甚远,形状失真、颜色失真甚至尺寸也是假的。”另一方面,过度关联、捆绑销售、满额返券等方式,也容易诱导消费者进行无计划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