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求职跳槽重复体检吃不消 专家呼吁建立"一检制"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3-27 08:55:37

  “这全是最近体检抽血留下的。”大四学生张涛指着胳膊上的4个针眼无奈地说,“重复体检真受罪,高额费用也吃不消。”又是一年求职高峰季,像张涛这样因拿到多个Offer(录取通知书)而在短期内做了4到5次体检的人不在少数。为此,有专家呼吁,应尽快建立“一检制”,让正规体检报告能在多个用人单位实现共享。

  两月连做五次胸透

  多轮面试后,成绩优异的张涛收到了5家单位的答复:先体检,再发Offer。

  血常规、心电图、X光、尿常规、内科、外科……这一系列体检流程,张涛已经烂熟于胸,五次大同小异的体检,让他几乎可以去应聘体检中心导诊。

  笔者就此咨询北京某三甲医院放射科负责人,他提醒说,X射线接触量过多,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导致免疫力下降。特别是眼睛、甲状腺等敏感部位容易受到损害,严重时甚至会诱发恶性肿瘤或白血病。因此,医院并不建议半年内接受多次X光检查。

  据了解,卫生部早在1993年就颁布了《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对婴幼儿、青少年的体检,从业人员就业前或定期体检,X射线胸部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反复体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令一些学子“压力山大”。金融学博士李亮说,他也参加了四家单位的入职体检,再加上学校组织的毕业生体检,近两个月一共体检了五次。除一家国企的体检是由单位负担费用外,其余四次都是自费。“学校体检便宜些,入职体检都很贵,最少也得三百块,已经花了一千多元了。”李亮在微信上晒出了自己的体检账单。

  笔者随机在北京求职同城QQ群里做了个小调查,参与调查的148人中,92人是应届毕业生,56人是已工作人员。其中85人表示求职遭遇过重复体检,这85人里,学生占71人。受访网友“娜娜”表示,自己的同学中有人找工作“吃香”,半年内体检了7次,同学们笑称他的遭遇是“幸福的烦恼”。

  体检报告为何难共享?

  简单一份体检报告,为什么不能共享?

  “不同行业入职体检标准不一样,不同单位要求做的体检项目也不尽相同。”一家大型跨国车企人力资源部人士表示。

  用人单位对体检报告的可信度还有顾虑。“仅凭他此前的一张体检报告,我们当然不放心,万一造假怎么办?”中关村某科技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单位招新员工不认可求职者自己出具的体检报告,主要是担心求职者擅自修改检查结果,或找“枪手”代为体检。

  目前北京市大多数三甲医院都准备了多套体检套餐,供不同性质、不同要求的单位为新入职员工做体检。部分单位的体检表个人还不能带走,由医院直接寄送给用人单位。

  不过,也有部分用人单位正在逐步放开“门槛”。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平在收到第二份入职体检通知后就直接使用了已有的体检报告,“我问公司可不可以使用一个月前在北医三院的体检报告,由于体检套餐和医院都和这家公司的要求一样,体检时间也在半年有效期内,公司就同意了。”

  实际上,部分省份已经采取措施对“多次重复体检”进行了改善。从2011年开始,广东深圳、东莞等地的应聘人员只需持有一份相关部门认可的医疗机构出具的体检健康报告,一年之内无论找几次工作都不用再做体检。

  “现在到医院看病,很多检查报告都是可以共享的,为什么体检报告就不能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林嘉教授建议,应尽快建立体检结果共享机制和“一份体检报告求职通行”机制,避免毕业体检与入职体检、不同单位入职体检之间的交叉。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实习生 罗颖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