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一项调查发现,超过60%的香港中学生出现轻微至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状,经常出现焦虑症状的近700人,近半时间有自杀或自残念头。学业成绩成为学生抑郁及焦虑的主要来源,且与年级成正比,专家建议港府定期调查全港儿童及青少年情绪健康。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及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由2011年至2014年对香港12518名中学生进行了有关中学生焦虑及抑郁情绪与个人、家庭及学校之相关因素研究。调查发现,62.1%受访学生在过去四星期内出现抑郁症状,其中经历轻微抑郁症状的有37.6%,中度抑郁症状的有16.5%,经历严重抑郁症状的有5.6%,非常严重抑郁症状的有2.3%。
调查还发现,在受访学生中,有667人经常出现焦虑症状。受访者于受访前一个月几乎每日或每周超过一半时间内,有81.1%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差劲,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或自己令家人失望;75.3%感到低落、沮丧或绝望;49.2%的受访者有自杀或自残想法;4.8%人更曾滥用药物。
高年级较低年级严重
在学业压力方面,大部分经常出现焦虑症状的学生中,86.8%感到功课压力很大,88.5%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不满意,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情况严重。在性别比例方面,出现容易焦虑和经常焦虑的女生比男生更普遍,但严重抑郁的则以男生居多。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助理教授及家庭及社区健康研究组成员麦艳华指出,家长及老师要留意学生行为,会否于两个星期内持续出现过度疲累、烦躁、睡眠习惯改变、难以集中精神等情况,若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应给予支持,增加日常活动和聊天的机会,避免他们患上抑郁症。她建议港府应提供统一系统,针对全港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定期情绪健康调查。
留意学生是否会容易生气
曾受情绪所困的17岁学生阿沐表示,就读中一时曾因内心缺乏安全感而随身带一把锤子,后因打架而被迫停课,为此沮丧和情绪低落,还出现自残行为,后来经社工协助结识新朋友,增加外出活动,通过音乐他找到自己的梦想,并填词作曲鼓励他人。
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青少年精神健康推广及治疗中心主任周倩仪建议,家长及老师要留意学生是否会容易生气、过分担忧或难以放松,学校应提供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积极支援学业成绩,学生个人也应该放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