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网友力挺石家庄“最严限炮令” 环保过年渐成共识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2-13 09:23:50
 

  近日,石家庄市政府发布公告,2015年春节期间省会不仅继续实行有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并且将取消二环内的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点,市民购买烟花爆竹首次实行实名登记,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限炮令”。记者调查发现,省会众多网友表示出对新规的支持。专家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表达喜庆的风俗正在转变,建议相关部门扶持一批新民俗以增添年味。

  新规出台,环保过年渐成趋势

  近日,石家庄网友“梦小姐”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正在被大家“承诺过年不放炮”的消息刷屏。她告诉记者:“分享完发现,我竟是第127542位承诺过年不放烟花爆竹的。”而一张环卫工晒心愿的图片也在微博和微信上被大量转发,“少放鞭炮让环卫工早点回家”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2月10日,记者在石家庄街头随机采访了30余位市民,发现超过9成的市民支持政府的限炮政策,表示过年不买烟花爆竹。市民王女士说:“销售点比较远,还要进行实名登记,太麻烦了。过年有很多方式庆祝,不是非放炮不可,今年我家不打算买烟花了,也算为改善石家庄的空气质量出份力!”

  在位于石家庄槐北路上的一个居民小区,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自从石家庄开始实行有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以来,他家已经多年没有购买过烟花爆竹了。他说:“这几年管得越来越严,放炮的也越来越少,春节期间空气质量比原来好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春节期间少买甚至不买烟花爆竹,已经成为大部分市民的共识。不少市民表示,相比热闹喜庆的过年气氛,还是自身健康安全更重要。

  烟花限放,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据了解,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急剧增加空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特别是对PM2.5浓度的增加有显著作用。“随着近年来限炮规定的持续实施,石家庄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确实有明显好转。”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灵芝介绍说,“2013年除夕12时至次日凌晨1时,正是市民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大气中PM2.5的小时浓度为每立方米701微克。2014年除夕12时至次日凌晨1时,大气中PM2.5的小时浓度仅为每立方米309微克,同比大幅降低。”

  石市环卫工人庞师傅也高兴地表示,他从事环卫工作8年多,近两年春节期间的工作轻松多了。“原来大年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累的时候,光我负责的路段,就得拉4车炮皮。赶上刮风,纸屑飞得到处都是,要追着扫。而去年大年初一,我只清扫了2车炮皮,空气里的烟火味也淡了。”

  没了烟花,还需新民俗增年味

  面对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到环保过年的队伍中,我省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绿色知音”的发起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张忠民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文明、绿色过年正逐步成为广大市民的实际行动。“不可否认,持续实施的限炮政策正在慢慢引导市民转变传统的过年习俗,但距离真正实现完全禁放的目标,还会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他呼吁市民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要尽量做到“减少燃放时间,减少燃放区域,减少个人燃放”,逐步实现少燃乃至不燃放烟花爆竹的目标。

  春节放炮以前被看做年味儿的一部分,而现在这一传统民俗遭遇到现实的尴尬。该如何保持我们的年味儿呢?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建议,要继承发扬一些低碳环保的传统习俗,例如庙会、灯展、秧歌等,都是春节期间很好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加大组织力度。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引导并扶持一批优秀的、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新的春节习俗,并加以传承,丰富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记者 周绍谦 王营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