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5岁女童医院输血染上艾滋续:测出病毒最少11天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2-10 10:12:41
 

  福建5岁女童毛毛(化名)因输血感染艾滋病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女童是国内报告年龄最小的艾滋感染者。毛毛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曾花费几十万元进行手术治疗。

  福建省卫计委医政处处长杨闽红说,患儿在医院手术治疗期间,曾先后输注过8位献血者的血液。经查证,确认其中一位陈姓献血者目前检测HIV抗体为阳性。该献血者曾于2010年3月31日无偿献血,当时血液检测结果合格,此后未再献血,在本次调查前并不知晓自己已感染HIV。综合考虑患儿父母HIV抗体检查阴性的结果,调查组专家认为,毛毛因输注“窗口期”血液而感染HIV的可能性极大。

  图为患病期间,毛毛只能抱着玩具小熊玩耍,她渴望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特别报道】在医院输血为何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015年年初,福州5岁女童毛毛,疑似因2010年在医院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1月10日,福建省卫计委公布最终调查结果,毛毛当年先后输入过8名献血者的血液,其中一位原HIV抗体检测阴性的陈姓献血者,本次检测HIV抗体为阳性。该名献血者曾于2010年3月31日参加无偿献血,当时血液检测结果合格,其血液除注输给毛毛外,还注输给其他两个人。

  福建省卫计委表示,在对当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对毛毛进行的输血治疗,以及福建省血液中心的采血、检测、制备过程的调查中,调查组均未发现违规行为。

  如果违规行为并不存在,为什么没能检测出血液中的艾滋病毒?对此,福建省卫计委称,女童输血感染艾滋病可能系“窗口期”感染,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也表示,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该女童在“窗口期”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到底什么是“窗口期”?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医疗用血的安全?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威胁医疗用血的安全?

  难以避免的“窗口期”

  受技术所限,从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能够检测出病毒,最新技术也需要11天。

  “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窗口期’是必定存在的,也是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消除的。”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质量监督办公室主任孙莉有些无奈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孙莉介绍,血液检测惯用的酶免技术手段,是一种基于免疫学的抗体检测。

  人体在感染细菌、病毒后,受到刺激的机体都会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以对抗特定的细菌或病毒,而酶免检测所检测的对象正是抗体。但是抗体的产生与病毒进入人体之间是有时间间隔的,并非人体接触病毒的同时就会产生抗体,这也意味着在此期间,如果采用酶免检测,会因检测不到抗体,从而认定血液中并不存在特定的病毒,而这一时期也就是所谓的“窗口期”。

  不同病毒“窗口期”的长短也不尽相同,孙莉介绍,艾滋病毒“窗口期”平均为22天,而乙肝病毒与甲肝病毒“窗口期”可分别达到45天与70天。

  在无法消除“窗口期”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革新检测技术不断缩短“窗口期”。毛群安在1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按照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安排,2015年年内要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血站核酸检测覆盖。

  核酸检测不同于酶免检测之处,在于检测标志物的变化,核酸检测的检测对象为病毒的遗传物质。以艾滋病毒为例,它是RNA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在进入人体后,艾滋病毒会以不断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而从人体感染艾滋病毒,到核酸检测可以检测到病毒的RNA,同样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也就形成了核酸检测的“窗口期”。只不过相比于酶免检测,“窗口期”的时间被缩短了,在使用核酸检测后,对艾滋病毒的检出可以提前到11天左右。

  其实在2010年3月,卫生部便下发了《2010年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文件,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山东在内12个省市的省级血液中心,以及3家中心血站,共15所采供血机构被列入国内首批血液筛查核酸检测试点单位。而北京市则是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以外的3家区县血站也实现了核酸检测。

  孙莉表示,虽然没有统计过具体的数据,但自采用核酸检测后,检测到的不合格的血液确实增多了。

  而在加入核酸检测的同时,原来的检测方法得到了保留,孙莉向记者介绍,两种检测方法所针对的标志物不同,因此只是根据不同阶段检测不同的标志物,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严格的血液检测

  广州血液中心:近年来报废的血液多因转氨酶偏高(占七成左右),其次为乙肝、丙肝、梅毒,每年检出艾滋病毒感染在50例左右。

  孙莉表示,其实在整个采供血的流程中,纯技术的环节就是检测,除去无法避免的“窗口期”外,不再有其他的技术盲区。

  其实在每一位无偿献血者进入献血车后,为保证血液安全而进行的检测与筛选就已经开始。

  孙莉向记者介绍,献血前对献血者的检测并没有统一要求,但是必须对血红蛋白进行检测,血红蛋白不合格的人是无法进行献血的。此外,各个血站会依据情况增加转氨酶、ABO血型等检测内容,因为人员不能长时间滞留在街头献血车,这些检测多采用纸条法的快筛,确保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除通过检测进行初步筛选外,在献血现场还会以问卷的形式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情况的征询,孙莉表示,其实无偿献血需要献血者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一环节正是帮助献血者进行自我排查,绝大多数献血者是健康的,一般人也不会在自己身体状况不良好的情况下主动选择献血。

  除了现场征询,采血点都在醒目位置标识出了回告电话,孙莉向记者介绍,如果一个献血者本身有高危行为,但因为和朋友一起来献血,在现场碍于面子没有进行告知,或者献血者在完成献血后出现了经血传染病的症状,他都可以通过回告电话与血站联系,血站再依据情况对血液进行处置。

  只有在现场检测与征询环节都完成后才会进行采血,血液的保存期一般是35天,而采集完成的血液至少要在血站滞留三天,第一天血液会被送回血站,第二天在取出部分样本进行检测的同时完成对血液的加工,第三天则会依据检测结果对血液进行包装打签,之后血液就可以进入成品库准备发放给医疗机构。

  据介绍,目前国家共要求血站对所采血液进行7项检测,包括ABO血型、RH血型、转氨酶,以及4项经血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与梅毒。孙莉表示,目前国家规定对这4种经血传染病进行检测,但其实检测技术是随着对疾病认知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像丙肝与艾滋病的检测也并非是早期做血筛时就有的项目。原卫生部曾分别于1993年与1995年下文,强制要求输血前进行丙肝与艾滋病检测。

  由于国家规定对血液进行检测的责任在于血站,因此医疗机构在拿到所需血液后不会再进行检测。医院主要是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检测,进行交叉配血等工作。而每一袋医疗用血的包装上都有一个编码,通过它追踪到血液的源头。

  孙莉向记者介绍,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每年所采血液在经过检测后,不合格需要报废的占2%左右。广州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在此前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曾表示,近年来报废的血液多因转氨酶偏高(占七成左右),其次为乙肝、丙肝、梅毒,而每年检出艾滋病毒感染在50例左右。孙莉表示,每年北京血液中心采集到的血液来自3万人次,2014年采集到了46万单位(每单位为200mL)的血,同理如果考虑到广州每年的献血人次与总量,50例这个数字其实很低。

  血资源紧缺下的“黑市”风险

  血头私设血站采血、不具备采供血资质的医疗机构私自采供血,为医疗用血安全带来隐患。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逐渐实现了由义务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过渡。但是近年来,各地频现“血荒”,据统计,我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7%,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以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京为例,2010年北京的用血需求量增长了10%,而采血量仅上升了2.9%。有媒体统计,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出现过“血荒”的已达47个,占总数的67%。

  孙莉向记者介绍,目前北京的供血只能说是基本满足需求,血站会首先满足急救需求,其次是妇女儿童,然后才是择期手术。对于血液的来源,孙莉表示,80%的血液来自街头的采血车,剩下的20%则来自互助献血、团体献血与外地调剂,而这些形式的献血工作主要在血液短缺的季节,如冬季,或特别炎热的夏季,才会展开。

  孙莉介绍,国家对于无偿献血以外的采血形式也有限制,比如互助献血所占的比例就不能超过5%。所谓互助献血,就是在血液短缺的情况下,用血病人自行寻找血源到血站献血,并凭献血证为患者换取等量指定血型用血。

  尽管互助献血明确规定,为确保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及受血者的安全,医院及患者和亲属应确保献血者为自愿无偿献血,并禁止雇用他人献血,但据媒体报道,在现实中,由患者付费给血头,再由血头找人到血站献血,或私设血站采血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一些不具备采供血资质的医疗机构私自开展采供血行为也为医疗用血安全带来了隐患。

  2005年5月10日,黑龙江省北安建设农场16名输血感染艾滋病患者,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递交诉状,提起集体诉讼,要求赔偿3000多万元。经调查,黑龙江建设农场职工医院明知自身不具备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仍非法采集、供应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而经常到该院卖血的3个人中,竟有两人患有艾滋病。

  2005年12月,原卫生部还通报了吉林省德惠市18人输血感染艾滋病的事件,经过调查,18名感染者所输血液均来自一名供血者,其曾于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间在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心血库有偿供血15次,而医院血库在对血液进行检测时有多项违规操作,最终导致感染有艾滋病毒的血液被输入到患者体内。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记者 陈惟杉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