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月30日消息:“舌尖浪潮”余热未退,在浙江金华,一名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刘根华,也编纂出了一本最原汁原味的金华传统美食集录——《乡味金华》,历时两年,走街串巷。
这本书里面有61道菜和一台宴席。与以往的菜谱、食谱不同,《乡味金华》更加注重的是菜肴“背后的故事”。书中的每道金华乡土美食,既有“来龙去脉”,又有民间传说娓娓道来;既有详细做法,又配有醒目图片,令人读之眼界大开,趣从中来。
最地道的金华好味道
29日下午,中新网记者在金职院校园内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金华“美食专家”——刘根华教授,他也是金华市餐饮业和烹饪协会的秘书长。
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厨师多少有点“富态”之感,而刘根华却是“一反常态”,身材十分标准。
“喜欢吃吗?以后看这本‘攻略’就行了!”一见面,刘根华就乐呵呵地抛出了这句话。
而在谈及编纂《乡味金华》这本书时,他则打开了话匣子,缓缓向记者说道:“金华有丰富的美食素材,如果不着手整理,我们的下一代或后辈厨师可能会使一部分传统工艺、饮食习俗和美食文化失去记忆,特别是散在民间的乡土风味。”
2012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夏宝龙作出批示,要求浙江省餐饮界挖掘整理浙江乡土菜,收集编写《浙江乡土菜谱》。作为浙江乡土菜的重要分支,刘根华当仁不让的挑起大梁,负责收集、编纂金华的乡土菜合集。
在整理过程中,刘根华发现,金华关于本土美食的“存货”很多,何不单独出一本呢?
说做就做,2013年初,他开始了寻找“金华好味道”的长途跋涉,整两年时间。在徐根华看来,食物不应仅仅停留在单一产品的层面上,而是要挖掘出它背后的故事、典故和文化。
因此,每一道待选的乡土菜,刘根华与其他编写者都必须亲自跑去,从制作过程到菜品口感,都要自己品尝、甄别。而且要不断查阅古籍来对饮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品鉴。
当时,各地推荐上来的乡土菜有153道。如何评选出最符合金华特色的乡土菜?徐根华说,一看原料,要是本土的特色原料;二看是否有历史典故;三要如今仍在经营;四是制作工艺要传统。
这其中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筛选工作。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兰溪的传统小吃葱花肉。如今很多酒店餐馆制作时外面都是包裹一层豆腐皮,这样省时、效率高。不过,据他了解,传统的葱花肉都是用网油包裹。“以前生活艰苦,只能用价格低的网油,其遇热融化,渗进肉里面,香味扑鼻。但做起来相对麻烦,花费时间更长。”
因此,这种用豆腐皮制作的葱花肉就无法入徐根华的眼。最后,经过淘汰和补充,这本书里共收录了61道菜和一台宴席。
金华市委书记为书作序
“除了记住什么好吃,也希望咱们金华人对于美食有更多故事可以说,美食也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刘根华一直有个期望:希望外来游客在品尝纯正乡土味道的同时,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金华故事。
说话间,刘根华也向记者道出了一道美食的“来龙去脉”,即义乌小吃一绝——东河肉饼。
凡到义乌乡村,走进朴素店堂,都会见到老师傅将手中的面团旋转拉扯,一个薄如宣纸的大饼便在手中成形。关于有关该肉饼的起源之说,老少皆知的是“相传清康熙年间,一位东河籍显贵跟随京城的宦官巡游东河香山寺。在招待宴席上,显贵安排了一道面点小吃,宦官连声叫绝,便有了这东河肉饼之说。”
但这道“面点小吃”是由谁传承?怎么来的?历史上有没有相关记载?带着一系列疑问,刘根华查阅大量中国肉饼史料并梳理。
在浦江县至今仍保存着的一本元代食谱——吴氏《中馈录》中,其中记载的“油夹儿方”与东河肉饼的配方与制作方法很相似。结合其它资料,刘根华推测,东河肉饼的源头应始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八十余年的历史,而不是相传的清康熙年间。
此外,为保证这本书的含金量、内容的客观公正,《乡味金华》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四五星级酒店推荐的特色菜,原则上不予入选。
“虽然是土,但土的很有文化!”一旁的一位老师笑言道,这活脱脱是一本金华美食指南呀!
“深情回味古朴婺州,细细品味乡味金华。一路寻觅,一路美景,一路美食,再听一首有关乡味的畅想曲,美丽金华、美丽生活的独特美景跃然眼前、美不胜收!”值得一提的是,刘根华的这本《乡味金华》,还吸引了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作序。
“把根留在金华”,这是刘根华对自己姓名的解读,也是他从业以来执着追求乡土美食的写照。他说,不会停下挖掘传统美食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