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40多岁老板爱美打祛皱针 眼角肿成核桃获退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27 10:12:3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义乌的徐先生已过不惑之年,他花了1.5万元美容祛皱。但悲剧的是,他脸上的皱纹不但没少,反而长出了很多肿块。更可怕的是,这些肿块一年多都没有消退。

  昨天上午,徐先生向义乌工商部门投诉了这家美容院,要求全额退款。

  义乌老板花1.5万元

  到美容院除皱

  徐先生家住义乌市北苑街道秀禾小区,因为做生意又忙又累,他的眼角和眼袋部位长出了深深的皱纹。

  2013年9月21日,徐先生在丹溪路的一家美容院,办理了美容祛皱套餐。

  双方约定,祛皱美容时间为一年,从2013年9月21日至2014年9月21日止。总费用2万元,徐先生先支付1.5万元,待皱纹全部祛除后,再付清剩下的5000元。经过两个月的皮肤护理按摩,徐先生发现自己眼角位置的皱纹并没有祛除,向美容院的黄经理提出质疑。

  黄经理说,美容师开始只是给徐先生做一些皮肤护理按摩的常规动作,所以祛皱效果不明显,马上给他注射一针立竿见影的药水。

  第二天,美容师在徐先生的左右眼角上打了针。这针不痛不痒,但半小时后,徐先生感到注射部位有明显变化,“好像蜜蜂叮过的肿块。”

  美容师解释说,眼角肿块是注射药水产生了祛皱药理作用,会自然消除。

  眼角的皱纹没祛除

  注射的肿块一年了也没退

  在家休息了半个多月后,徐先生眼角两边的皱纹不但没祛除,打针留下的肿块还变大了,“由原来的蚕豆大小,变成了山核桃那么大。”

  徐先生再次找到了美容院,质问美容师究竟何时会退肿。这次,美容师告诉徐先生,只要在两只眼角再注射一针,祛皱退肿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徐先生半信半疑,最终同意了在眼角再打一针。这一针,徐先生觉得整个脸部都被打麻了。

  美容师说,注射后肿块增大,祛皱的效果会更好,只有通过皮肤膨胀后,才能将松弛的皮肤拉平,达到祛皱的效果。

  徐先生稍感安慰。可是,在家里等了两个多月后,注射后的肿块还是没有退掉。虽然肿块不痛不痒,徐先生却担心会病变。2014年8月20日,他到上海一家医院皮肤科检查。

  医生诊断,眼角肿块已经和自然生长的肉连在一起,肿块是肉质增生,不会产生病变,但肿块不会自然消退。徐先生十分郁闷。

  美容院不能打针除皱

  最终全额退款

  之后徐先生多次找到这家美容院,要求全额退还已经支付的1.5万元美容款,均遭到店家的拒绝。

  美容院拒绝的理由是,一美容院没有采取医疗方式给徐先生祛皱,而是常规的生活美容;二是注射的药水无毒无害,更不是生长因子,而是对人体皮肤起到光滑细嫩的玻尿酸;三是徐先生脸部的肿块,完全不必担忧。

  虽然,美容院说,只要坚持到美容院做皮肤护理,肯定会达到消肿祛皱的良好效果。可是,徐先生不再信任他们。

  昨天上午,徐先生找到了义乌市稠城市场监管所进行投诉。

  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认为:从事医疗美容服务,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执业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执业医师考试,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也就是说,美容医师首先必须是临床医师。

  法律规定,美容院不得从事创伤性、侵入性的医疗美容服务项目,而这家美容院却对徐先生采取注射打针等侵入性的祛皱方法,明显违反了卫生部发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因此美容院必须无条件全额退还徐先生的美容款。

  最终,黄经理当场同意将1.5万元美容款退还。

  消费提醒

  美容要找对地方

  义乌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生活美容不能混淆于医疗美容,二者有严格的区别,除皱、除眼袋、除脂、丰胸、隆鼻、双眼皮、光子脱毛等都必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且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

  同时,最好还要与医疗美容机构签订一份责权明晰的美容协议,如美容项目的服务时间、费用支付方式、如期能达到何种效果,医疗美容如出现的风险与责任等,只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才能避免消费纠纷。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盛金兔 记者 龚望平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