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高校现“自行车坟场” 半年清出千辆废弃自行车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26 14:49:28

  聊大“自行车坟场”目前还在,是前段时间学校清理的废弃自行车聚集形成的。这些自行车大都已没法再骑。本报记者张跃峰摄

  25日,网络热转聊城大学出现“自行车坟场”的一组照片,显示各类废弃的自行车有上千辆之多。聊大相关部门称,这片所谓的“自行车坟场”目前还在,是前段时间将学校清理废弃的自行车聚集到一起的,由于这些被丢弃的自行车长时间被风吹雨淋后已无法重新使用,学校准备卖废铁后购买新自行车资助贫困生。对此,有不少师生认为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浪费,呼吁学生们自行车不用时别一扔了之,趁还能利用时将其卖给或捐赠有需要的同学。

  “自行车坟场”现场确实很壮观

  25日,一组聊城大学“自行车坟场”的照片走红网络,被各大网站热转后并引来各种各样的热议。当天下午2点左右,在聊城大学东校18号楼附近,照片中显示的壮观一幕依然还在,上千辆废弃的自行车挨挨挤挤地分布在两块空地上,它们大都“灰头土脸”,不少还“缺胳膊少腿”。

  聊城大学学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片所谓的“自行车坟场”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前不久被工作人员集中到这里。随着聊城大学在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废弃自行车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学校注意到这一问题之后,去年12月份出台规定,将往年只在暑假清理一次,改为现在一年利用寒暑假各清理一次。

  这次集中对废弃自行车进行清理,也是学校首次利用放寒假开展这项工作。从1月初开始,学工处联合学校其他有关部门,将分布在东西两个校区的废弃自行车集中收集起来,暂时集中放置到一起,而后通过各种方式在全校进行了宣传,看这些被清理出来的自行车是否确实已经被丢弃。如今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等按照相关程序确认已无人认领后,准备卖废铁购买新自行车资助贫困生。这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已先后资助了多批贫困生。

  废弃自行车,绝大多数是放坏的

  对于学校统一将废弃自行车卖废铁的做法不少人提出质疑,毕竟一辆自行车仅靠卖废铁根本就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将其中能用的挑出来进行修复后,直接资助给一些贫困学生更实际。对此,聊城大学学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最初学校就是这么做的,然而后来发现根本就不现实。

  据该负责人介绍,由于根本不清楚哪些自行车是废弃车辆,学校集中清理废弃自行车时只能大体遵循车身及车链子锈蚀严重、轮胎长时间没气、车辆“缺胳膊少腿”等这样几个原则,一般来说等到能肉眼判断为废弃自行车时,这辆自行车基本已经失去了返修的价值。如果再返修的话,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所需费用就能再买辆二手自行车了。

  谈到废弃自行车数量之所以越来越多,聊城大学一名大三学生也介绍说,由于校园区域相对比较大,有的课可能需要分别到东西两个校区去上,因此基本上会人手一辆车子。周围的同学包括她本人在内,买车子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买新的,而只是花上100来块钱买辆二手车。这样等到大四毕业时,虽然车子还凑合着能骑,但想卖的话已经卖不上价或干脆没人收了,所以大家直接都是扔在学校了事,等风吹雨淋变成废铁后,再任由学校集中处理掉。

  旧自行车不用了,别让它过早“死亡”

  看着“蔚为壮观”的“自行车坟场”,现场有不少师生经过时连声表示可惜了。对此,聊城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正在想办法解决,据其介绍,现在废弃自行车现象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而且处理情况大抵相同。

  有学生表示,其实这件事还是有解决办法的。这就需要学校与大学生们一同改变一下观点,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在毕业时如果自行车不用了,别再简单地一扔了之。如果实在卖不掉的话,不妨选择免费转让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们,让自行车继续在校园里发挥他们的功用,这总比自行车在风吹日晒中彻底变废铁要强。对于学校层面来说,其实也可以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每到毕业季等自行车大规模被丢弃之前,可以开辟一些爱心转让信息台等,或者组织一些爱心自行车集中捐助等活动,通过学校层面的力量推动一下,让这些自行车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如此一来,等大学生们都养成了爱心捐赠的习惯,大学校园内的“自行车坟场”估计就会小很多,甚至是消失。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记者 张跃峰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