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女性健康
解读12个最不靠谱养生传言 沐浴液易诱发乳腺癌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23 13:34:32

  最言过其实:含糖饮料=骨质疏松

  传言追踪:“吃糖多的人容易缺钙,因为吃进的糖会换走骨骼里的钙”,在这样的理论引导下,自然就得出了“喝汽水等含糖饮料会导致缺概和骨质疏松”的谣言。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博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钟凱表示,吃了一颗糖,或喝了一杯含糖汽水,身体就开始利用和代谢这些糖。代谢的过程中,体内会产生酸,血液的PH值就会跟着起变化。但是我们的身体有“自我调节”意识,会本能地保护血液原有的PH值,所以会通过钠和钙这两种碱性物质来中和吃糖所产生的酸,吃的糖越多,体内被“换”走的钠和钙越多,所以嗜好甜食的人容易缺钙。

  但这样的说法,仅指理论上的推断。因为,按照标准,每人每天吃糖不应超过20克,而实际上每人每天不大可能吃下那么多的糖,因而“糖换钙”的推断在实际生活中基本难以实现。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列出的骨质疏松十大危险因素中提到,引起现代人骨骼不健康的三大主要原因是:饮食中摄取的钙和维生素D不足、女性激素变化和缺乏锻炼。

  最无稽之谈:晚上锻炼等于慢性自杀

  传言追踪:相对于晨跑来说,更多的上班族会选择晚上跑步。但近年来,网上有一种说法,晚上锻炼等于慢性自杀。这让许多晚练一族免不了人心惶惶。

  专家解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博士矫玮表示,从运动医学的角度看,晚上跑步更科学。只要掌握好运动强度,晚上跑步还会让人睡得更香。矫玮介绍说,早晨刚起来时,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时候锻炼,对于心血管功能比较脆弱的人来说是较危险的。而人体的活动能力在晚上被充分开发出来,这时候跑步,身体更容易适应运动节奏。

  而最新研究表明,清晨空气中二氧化碳指数最高,而且前一天悬浮在空中的尘埃也并未完全消失,这时候运动远不如晚上的环境好。另外,晚上适度运动产生的轻微疲劳感需要香甜的睡眠来解除,这就使得运动后的睡眠质量大大提升。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建议,晚上跑步健身,最好坚持一周3次以上,每次30—60分钟。

  最小题大作:微波炉加热食品致癌

  传言追踪:微波炉致癌说由来已久。2014年夏天,一则名为《快别用微波炉了,会致癌》的帖子在微信上疯狂转载,文中称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再次引发人们担忧。

  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未发生化学变化,不会产生致癌物。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综合检验部主任鲁建国也表示,质量合格的微波炉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反复实验,其微波泄漏量和所产生的辐射都是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正常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更不会通过其加热的食品带来健康危害。

  最以讹传讹:榴莲+酒=砒霜

  传言追踪:2014年,一名年轻男子在泰国旅游时吃了很多榴莲,加之同时饮酒,结果引发心脏病猝死。之后便流传榴莲加酒可能导致酒精中毒,诱发休克或死亡。这类暴饮暴食或醉酒猝死的新闻并不罕见,如果恰在猝死前曾经食用过某些食物,就会有人将死因归罪于生活中广为流传又毫无科学依据的“食物相克”之说。

  专家解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唐大寒指出,只要不存在食品及个体对某种食物过敏等问题,任何食物的适量摄取与搭配都不会对人体产生所谓的中毒或致死。日常生活中酒与榴莲一起食用者大有人在,若真能导致中毒或死亡,早已人所共知。即便榴莲中的硫化物可以导致乙醛脱氢酶降低,充其量也就使人易醉酒而已。

  此外,榴莲中含有大量硫化物的说法也并不准确,硫化物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含硫氨酸,如蛋氨酸、胱氨酸,榴莲中的含硫氨酸含量极少,每百克不到3毫克,而每百克大米含硫氨酸约300毫克,既然大米等食物与酒同食能相安无事,榴莲与酒同食又怎会中毒死亡?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 记者 彭芸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