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绍兴鉴湖(西段)综合整治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吊卸护岸砌墈的景观石。该工程将新建、整修护岸16.28公里,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本报记者董旭明区委报道组张兴刚摄
水城绍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一年前,本报记者曾来到绍兴,采写了一组治水报道。今天,“一波碧水”的愿景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市55个“清水工程”考核断面,达标和基本达标率达到89%,比上年又提高9个百分点。
在看得见的水的变化背后,更有悄然重构的发展格局。绍兴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双重战略,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多年来一直在县域经济舞台上唱主角的“三缸一布”(染缸、酱缸、酒缸和布料),正在慢慢隐去,在滨海新城等新的发展大平台上,文化旅游、生命健康、高端智能装备、功能性差异性高端纺织和信息经济等五大“新秀”声名鹊起。2014年1月到11月,全市实现新产品产值2647.4亿元,同比增长22.1%;全市完成现代化技改投资867.6亿元,居全省首位。
岁末年初,行走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不仅是稽山如妆鉴水清,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型风景。
产业重构,制造迈向中高端
走进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看到的是一个工业涤纶丝的王国:从汽车安全气囊、轮胎子午线到钻井平台缆绳、高速公路柔性护栏,都是用他们生产的工业涤纶丝制成的。
“‘古纤道’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差别化涤纶工业纤维生产基地,产能占全球的25%,国际市场上涤纶工业长丝卖什么价,我们说了算。”董事长施建强说起自己的产品自信满满。
施建强当年是从办了10多年民用化纤厂的父亲手中接班的。一直苦恼于传统化纤产业同质化低价竞争的他,2010年果断决定转产中高端的工业化纤。投了3亿多元研发资金后,“古纤道”攻下熔体直纺工艺难题,生产效率提高近20倍,产品强度增加一倍,能耗还大大降低,一年电费省下3亿多元。“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可以保持5到10年。”施建强说。
2014年,“古纤道”销售收入已达百亿元,利润是上年的3倍多。施建强说,2015年,要继续拿出利润的30%投入研发,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才能保持在行业内的战略竞争力。
作为轻纺之乡的绍兴,拥有众多的“第一”:印染布产能全国第一、化纤布产能全国第一……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今天,这些“第一”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熠熠生辉。
但越来越多的绍兴企业,像“古纤道”那样摆脱了对低端制造的路径依赖,迈向中高端,正创造出越来越多富有含金量的新“第一”:
原先生产涤纶的精工控股,新投资成立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再生涤纶纤维产能居全球第一。他们在国内率先采用化学法生产循环再生涤纶纤维,实现旧衣废料的循环利用。与用石油生产的聚酯作原料相比,这种再生涤纶纤维可节约39%的能源和52%的碳排放。
母公司是一家建筑企业的纳诺科技有限公司,正打造成为气凝胶的全球最大供应商。他们打破美国的垄断,成功实现这一世界上最轻固体材料、最佳保温新材料的产业化,被科技部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产品目前已出口欧洲。
……
绍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绍兴华联三鑫等3家大企业出险,波及企业827家。金融危机的背后实质是产业危机,从那时起,绍兴人深切感受到了产业结构之痛。从2010年开始,市里每年拿出至少20亿元用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已有三成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纺织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例从4年前的近50%减少到如今的30%。”
产业重构,绍兴既做好增量的加法,也做好存量的减法。
2009年,绍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配置工作,通过考评企业用能、占地、排污等资源要素的综合经济效益产出,把要素配置与企业产出效益相挂钩,倒逼落后产能主动退出,引导企业集约集聚发展。“十二五”前3年,全市淘汰1.2万家高污染、高能耗和“低小散”企业,年工业产值因此减少50亿元。2014年,又关停淘汰1625家;前三季度,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1月到11月,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水排放量同比下降3.29%。
企业重组,集聚核心竞争力
2014年,一部风靡全球的《冰雪奇缘》,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与此同时,总部位于新昌的美盛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卖出了400万件迪士尼授权的电影主角服饰。
美盛文化副总经理熊旭锋告诉记者,全球动漫服饰一年有30亿美元的市场,公司去年前三季度销售同比增长80%。
超常规增长的背后是美盛一年多来的收购重组。就在2014年12月初,美盛刚刚完成了对酷米网的收购。作为全国最大的儿童互联网视频网站,酷米网拥有1500万15岁以下的用户群。去年7月以来,美盛通过四次兼并收购,建立了自主的营销网络,并布局游戏、儿童舞台剧、动漫衍生品和影视制作等领域。“美盛要依托这一产业链,打造中国的‘蜘蛛侠’。”熊旭锋说。
近年来,兼并重组正成为绍兴企业整合主营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绍兴市金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绍兴有12家上市公司开展17次并购,交易金额42.07亿元。通过并购重组,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全球铝轮毂最大制造商万丰奥特,已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2013年底,万丰奥特收购加拿大美瑞丁公司,将全球顶级的镁合金技术研发和制造技术收入囊中。美瑞丁占有65%的北美市场,中国有全球60%以上的镁资源,技术与资源的互补,让万丰奥特占据全球镁合金压铸件市场先机。2014年11月,万丰奥特在拥有上海达克罗的基础上又花9600万元收购了通用、上汽、上海大众的表面环保涂覆处理供应商宁波达克罗,进一步增强了万丰在涂覆行业的话语权。
在绍兴,像维生素领域的新和成、浙江医药,染料行业的浙江龙盛、闰土股份,都是通过并购重组,奠定了企业的行业全球领先地位。
据绍兴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全市大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全市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从2009年的60多家增加到138家,98家大型重点工业企业贡献了近40%的规上工业产值和超过45%的利润。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22家绍兴企业入围。在全省开展的首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试点中,绍兴有海亮、龙盛、精工和万丰奥特4家企业入围,总数居全省第三。
绍兴市经信委负责人说,到2017年,绍兴要培育形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标性企业、100家左右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旗舰型企业。
空间优化,集约融合新平台
去年12月22日,省食品药品行政审批受理绍兴分中心、省药品化妆品审评中心绍兴分中心和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在绍兴滨海新城成立。在市级行政区域设立省级审批服务机构,不但是食药监管体制的创新,也体现出滨海新城在全省健康产业版图上的突出地位。
目前,滨海新城已引进昌海生物、亚太制药、歌礼制药、海隆生物等一批现代医药制造、服务业项目。浙江医药的总部也已乔迁至此,一期项目已释放10亿元产能。
建设一个国内一流的省级现代医药高新园区,是绍兴对滨海新城的产业定位之一。这片地处杭州湾南翼、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绍兴市最后一块可供大开发的空间。
近年来,嘉绍大桥建成,缩短了绍兴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曹娥江大闸投运,挡潮蓄淡,为开发“一江两岸”打下基础;杭甬高铁通车,加快绍兴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柯桥、上虞设区为契机,绍兴重新审视发展规划,推行“多规合一”,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不久前,绍兴专门出台项目流转和企业迁移利益共享政策,鼓励优质项目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跨区域流转和无障碍迁移。滨海新城这个由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和江滨核心区组成的新区,正是打破越城、柯桥、上虞三地的行政藩篱组建而成。
2014年,滨海新城以生命健康、交通装备、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引进普洛斯产业园、大连松辽游艇产业基地、昶洧电动车等17个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的产业格局已初现雏形。2014年1月到10月,在全省9家高新园区中,滨海新城核心区块江滨区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列全省第一,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速列全省第二。
“滨海新城不仅是绍兴发展新兴产业的大平台,也是未来城市的核心区。”滨海新城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在《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里,滨海新城将是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创业宜居新城、生态休闲新城”,为绍兴建设未来大城市充当开拓者、先行者。
在南部,嵊州、新昌两地的融合发展也正同步推进。
“嵊州和新昌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互补,绍兴已制定3年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两地统筹规划布局,进一步融合集约发展。”绍兴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嵊新两地共建共用污水处理厂,共享海关、商检,市民旅游卡相互通用,两地共建产业园也在筹建之中。
“环杭州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正从工业经济向城市经济、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绍兴要破解产业之痛和城市之痛,必须打破县域经济的小框框,构建城市经济的大格局。”绍兴市委书记钱建民认为。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从“稽山时代”走来的千年古城绍兴,正扬起转型的风帆,从“镜湖时代”向更广阔的“杭州湾时代”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