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衢州:法治“落地”幸福花开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14 14:16:05

  衢化路沿线改造提升、衢江区宾港大道拆违、信安湖重点污染源治理……岁末年初,我市“三改一拆”、治污治堵等重点工作激战正酣,一个个攻坚战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引领下全面有力推进,衢州的形象正变得愈加靓丽动人。

  一幕幕场景,让人触摸到法治精神在三衢大地的信仰温度,聆听到法治衢州建设不断前行的脚步。一幅幅彰显公平正义、法治为民的生动画卷在“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大幕下徐徐展开。

  依法治靠生态 建设“幸福衢州”

  在浙江通天星集团制革厂,企业规范化排污口上安装了一个阀门,在阀门上还装有流量表。企业环保负责人相告,这是刷卡排污装置,企业生产得盯住这个表,如果本月排污量用尽,排污口的阀门就要关闭,没法排污,企业只能停产。这是我市推出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企业排污买“票”带来的变化。

   “环保是企业的生命,环保执法越来越严厉,企业不能被动应对,而要自我加压,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集团董事长郑继行相告,2012年至2013年,他们投入2800余万元,用于环保整治提升。2014年至2015年,计划投入3000万元,在企业内部实施“五水共治、生态美化工程和环保提标升级综合改造项目”。目前公司氨氮排放指标和化学需氧量指标均低于制革行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值。

  适应经济新常态,衢州在下一盘“大棋”。生态建设从多做贡献到走在前列,从生态示范到生态屏障,举全市之力为美丽浙江打造重要生态屏障。衢州用自己的责任、担当,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实践之路。

  生态衢州,倒逼转型升级。依法治理污染、依法保护环境,衢州打出了“组合拳”。

  建立最严密的环保巡查制度,推行“错时”执法工作机制,坚决刹住企业偷排漏排现象。去年9月2日凌晨,市委书记陈新亲自带队,常务副市长赵建林、市委常委公安局长王建参加,开展智慧环保“亮剑行动”夜查排污口;

  建立最严格的智慧环保预警体系。为突破传统环保工作模式,全面提高环境监管工作效能,2012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并列入了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环保部示范试点,形成对污染源、环境质量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控态势;

  执行最严厉的环保惩处措施。严格执行“六个一律”、推进环保公安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建设。2014年,全市环保系统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30起,罚没款达1300万元,行政拘留

  请律师顾问团

  共破城市“两难”

  “三改一拆”

  一碗水端平

  “五水共治”

  让法治落地生根

  南湖广场整洁优美,上下街雅致精神,南街明净通透,走在市区街上,经常会听到市民发出的由衷赞叹。

  时光倒回到4年前。南街路面破旧不平,北侧是连片低矮的旧式平房。连接老城区与南区的南湖广场拥挤杂乱,丝毫体会不到“城市客厅”的感觉。市民要求改造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

  “‘两南’不应成‘两难’,再难啃的骨头也要下决心拿下!”市委决策落子的先手棋便是两大战役之一的城市建设管理。

  何以破局,法治当先。

  2010年,“两南改造(南湖广场、南街)”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11月项目全面启动。黄前是位有着10多年拆迁经验的市旧改办工作人员,忆及“两南”征收历程,依然颇多感慨。入户征收前,他已进行了多次法律培训,除了掌握征收补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还被要求教育引导征迁对象依法有序反映诉求,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尽量解决实际问题、回应合理诉求。同时,由市律师协会会长、副会长、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主任等5名精通行政法、土地征迁相关法律的资深律师组成的顾问团深入拆迁一线,为黄前和同事解决法律法规适用上的疑惑。参加研讨会、提出完善行政行为的建议、审查行政裁决案卷,律师顾问团全程提供法律保障,确保了拆迁环节的每一项内容都依法合规。

  项目共涉及被征收户417户。2012年6月,“两南”改造百日攻坚后,南湖广场片区签约率达到98%以上,南街片区签约率达到96%以上,两个片区共剩下13户被征收户未签订协议。意见有分歧,被征收户到处求助、上访和告状,工作人员引导被征迁户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途径表达诉求,保障对方的法律权利。

  有的被征收户请来北京的律师,官司申诉到省高级人民法院。有的案子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复议。市政府、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等部门先后当过被告。案子一个接一个,但因为依法推进、程序到位,经得起检验,最终没有一个决定更改,没有一个官司败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先拆后拆一个样,既是对被征收户负责,也彰显了法律权威。”柯城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表示。

  经历了法律洗礼,市民对依法拆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2013年初,为了再现古城衢州的历史风貌,我市又启动了市区北门、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两个街区房屋征收收购共涉及463户。征收模式上,我市进行了创新,采取“收购先行,征收同步”的方法,弱化政府主导地位,强化权利双方地位平等,构建起群众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平等民事关系。100天的期限内,完成了457户签约,未发生一起严重冲突,无一起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

  “法无授权不可为,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依法合规。从2000年坊门街改造起,衢州就成立了旧城改造指挥部,改造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除、统一配套、统一出让的运作模式,消灭了‘谁建设、谁拆迁’引发的暴力强拆乱象。十多年实践下来,大家已树立依法拆迁、以人为本的法治自觉。”市旧改办主任江峰说。

  随着城市十大专项建设顺利推进,衢州城市的破旧形象得到彻底改写,现代田园城市已成身边现实图景。沐浴在老城新市中,市民体会到了幸福舒适,对法治力量改变城市面貌,有了内心深处的认同。

  2014年10月的一天上午,在拆楼机的有力敲击下,衢化路边的一座水泥桥解体。这座小桥是村民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方便出入建造的,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即使20年后,也难逃法治处理的命运。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谁也不行,违建必拆!”市委书记陈新在“三改一拆”三年行动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2013年以来,我市各县(市、区)拆违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一幢幢、一间间、一排排违法建筑的拆平,市民奔走相告,称赞政府拆违动真格、决心大,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龙游县一名机关干部顶风违建,在自家排屋边占用土地搭建了8平方米的玻璃钢棚。接到群众举报,龙游县纪委立即对其进行预警约谈,责令其签下自拆承诺书。事实上,这个小区排屋区块90%以上的业主都存在违法搭建行为。让党员干部首当其冲受罚,不仅树立了公正的姿态,更是衢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敢于“碰硬”的一种直观表达,基层群众的比对心理顿时消解,“三改一拆”势如破竹。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制定敢于专啃硬骨头的“先难后易”方针,到率先向八大责任区块中“有权、有钱、有势、有名、有胆”的违建强势群体“亮剑”,再到落实“一把尺子、一个标准、程序严密、公平公正”的阳光执法理念。在“三改一拆”中,我市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拆违行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制定《衢州市“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设整治工作方案》,并就《市区城中村改造暂行办法》、《衢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旧厂区改造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衢州市旧住宅区改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市区实施旧住宅区改造工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科学论证,编织起一张严密的“三改一拆”法律制度网。市法制办副主任邓胜斌说,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不在法外设定权力,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的空间。不少拆一平方、也绝不多拆一平方,执行面前人人平等。

  唱响《拆迁变奏曲》的音乐快板,讲述乡镇司法助理员深入农家宣传政策法规的小品,赞颂刚正不阿的村干部规劝父亲自行拆除违章店面的小戏……“三改一拆”进行到哪,法治文艺演出就演到哪。市司法局编写宣传手册、普法挂图,组织下基层、下农村、进农户,消除群众法不责众、信访不信法等错误思想。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群众易接受,城乡掀起了一场对错误思想、陈旧观念和潜规则的“三改一拆”。

  法治的生命,不在书本里,而在实践中。在衢江区大洲镇东岳村,执法人员拆除一家违建的煤球加工厂前,主动上门帮助老板联系买家卖掉囤积的煤球,并因为厂里最终还有30多吨煤无处存放而“网开一面”,同意老板先找仓库、再拆厂房。半个月后,租到了新库房的老板二话不说,主动自行拆除了违法搭建的煤球加工厂。

  刚柔并济的工作艺术,在雷厉风行的拆违中彰显出不可替代的行政价值——无数拆违现场,有眼泪、有痛惜、有留恋、有无奈,却没有怒气,没有愤恨。参与“三改一拆”的不少干部有感而发:“三改一拆”的每一天都是普法日,每一次行动都是活生生的普法教育课;每一项成果都增强了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村庄禁养生猪,家禽实行集中圈养;成立村级河道保洁队,生活污水实行雨污分离……在全市众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随着村规民约的普及落地入心。

  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把保护村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列入了村规民约,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动权从村干部传递给了村民,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一份份经过村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新鲜出炉的村规民约,有力地助推了“五水共治”从人治走向法治。

  2013年10月,我市“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的大幕全面拉开。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结合“五水共治”,我市把村规民约修订实施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

  司法人员走村入户征求意见,法律顾问全

  柯城区万田乡的老百姓在自家门口感受“五水共治”的成果。记者吴春华摄

  程把关,逐一为每个村的村规民约进行“法律体检”。工作人员发现,村规民约基本上村村都有,但现有的村规民约存在内容合法性不够、操作性不强、村民认可度不高、实际难以执行等问题。

  根据村庄发展实际,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民政、农办、水利、国土等部门,成立了由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团队,对村规民约中与法律相悖的条款进行删改,增加涉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家园建设的内容,明确写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干巴巴的“土办法”变得有血有肉,在体现时代、法治的同时,更具有实践意义。

   2013年初生猪养殖整治时,柯城区万田乡冯坦村村民冯樟红偷偷留了4头猪,盘算着“风头”一过,就可重操旧业。但不久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全村禁养生猪。于是每次猪一叫,他都会感到忐忑不安。没多久,他断了养猪的念头,彻底改行种植蔬菜。

  生态是衢州的最大优势和“金字招牌”,打造生态屏障是源头地区肩负的重大职责。五水共治重在实效、难在保持,如何让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长久地保持下去,衢州走出了一条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让法治落地生根的新路子。

  依法依规治理“五水”,因地制宜的生态治理新模式在各地不断涌现。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的“贺田模式”、引导退养转产的“猪棚换大棚”、减少水产养殖污染的“洁水养鱼”……一个接一个创新机制,释放出了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活力。更清澈的河道,更洁净的村庄,更绿色的家园,在“五水共治”的光照下,新农村展现出蓬勃生机。

  截至目前,我市已推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范本14个,全市700多个行政村完成修订。“治水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必须依法治水、理性治水,通过治水唤醒公民的法治意识,最终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市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说。

  或刑事拘留58人;

  搭建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平台。开发爱环保手机APP,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活动,鼓励公众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举报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3000元以上的奖励;

  以愚公移山精神开展“元立”周边钢渣整治,成功搬掉堆场最大的一座“钢渣山”,整治清理钢渣65万多吨;

  探索最有效的企业环保诚信守法机制。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制度,引导诚信守法,自觉履行好环境保护责任……

  背水一战,以“三铁”精神治理环境,年终的环保清单最具说服力:

  水环境质量:2014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尤其衢州市区饮用水源地乌溪江水库成为全省地市中水质最好的饮用水源地之一,经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瑞士SGS公司认证,29项指标均远远优于国家一类水标准;衢州市出境水洋港断面水质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功能区要求,且各项指标好于2013年,考核为优秀;衢州市区、开化县、常山县和龙游县出境水水质均达标。

  大气环境质量:2014年,衢州市区空气质量(AQI)达标率79.6%,比2013年(68.2%)提升了11.4%。衢州市区PM2.5平均浓度5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6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6.2%;降幅列全省第二。

  省统计局调查显示,2014年我市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列全省第二,比2013年前移一位。

  回应人民的关切,不负人民的期望,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的新路,衢州再踏新征程。海阔潮平,风帆正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新衢州,已渐然在钱江源头呈现!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记者 章卫平 邱耀国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