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称,这些有知识、有想法、敢拼搏的年轻人,是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想法并为之奋斗的一代,是最有可能创造出世界级公司的一代。他们当中极有可能产生中国的乔布斯。
郭洪所言绝非夸大之辞,“90后”正在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今年24岁的高婧曾在哈佛读书、香港创业,2012年9月,她与合伙人陈本峰在中关村创办了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云适配,拥有全球顶尖的跨屏适配技术。
高婧告诉记者,云适配能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访客手持设置、所处场景不同,进行云端的计算、匹配和压缩等技术,最终实现为每个访客提供适合其终端屏幕尺寸的移动浏览体验。她自豪地说:“至今云适配的技术独一无二。”
云适配创业初期只有两人,仅用两年时间员工已达72人,人数少而精,员工多从谷歌、百度、雅虎等知名企业跳槽而来。最令高婧骄傲的是,云适配的服务客户以每半年翻10倍的速度递增,到去年年底客户量已达10万家。
“市场需求很大,前景广阔。”高婧说话简洁,这几句话涵盖这样博大的目标:未来云适配的跨屏适配技术会向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甚至是车载、家电系统等方向延伸。
陈心怡2011年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在美国获得Thiel(泰尔)奖学金10万美元,2014年1月大学三年级的她决定休学回国。她说:“用美国获得的奖学金实现我的创业梦想,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陈心怡选择了一家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技术领先的公司——格灵深瞳。年仅21岁的她成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她说:“除了智能安防监控之外,我们正在运用计算机视觉研发汽车辅助驾驶的相关产品,就是在汽车上装上能看得懂前方路况的眼睛。”
中关村被喻为中国创新创业的“梦之都”。最让“90后”高端人才心仪的是,中关村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诸如设立天使投资人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投资为创业者买单;建立中国首个智能硬件产业联盟,创业者从创意到生产,全产业链都能获得“孵化”和支持……陈心怡用“自由、开放、创新”6个字来概括这些政策的独到之处。
叙说“90后”在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传奇,莫过于北京人大附中学生季逸超。他16岁创业,从事世界前沿基因技术研发,21岁成为“量化健康”的创始人。目前他在中关村成立了实验室,成为“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率领一批海内外科学家探索人类智力差异与基因的关联。
像高婧、陈心怡、季逸超这样的“90后”创业者在中关村不断涌现,被称之为“中关村的21岁现象”。
一项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关村诞生的科技型企业1.3万家,平均每天诞生36家公司,聚集留学归国人员逾2万人,外籍从业人员逾1万人。
信心满满的陈心怡告诉记者:明年奖学金项目结束后,她回美国完成学业,毕业后她依然选择回中关村继续创业。她说:“创业小公司就是比大公司走得更快,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