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京津冀协同发展采供血工作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11 10:22:26
  日前,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采供血工作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将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本着“合作互补、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新机制,携手创建区域化采供血保障体系,同保障、共发展,为推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必要的健康支撑,京津冀将在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献血志愿服务、采供血信息共享、血液质量管理、血液保障与省级调剂及科研与教学、培训等6方面紧密合作,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必将为维护三地百姓健康提供更好地保障。

  血液质量管理。推动各血站内部血液质量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的一致性;建立三地共享的质量审核专家库,共同开展管理评审及内部审核,提高三地采供血机构管理标准化水平;在《北京市采供血业务过程监控指标(试行)》基础上确定区域采供血业务过程监控指标,实现区域内采供血机构指标数据的收集、比对和分析,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建立区域内血液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统一标准、统一质量,有利于提高河北省整体的采供血工作水平,有利于为三地群众健康权益提供更多的保障。

  血液保障与省际调剂。建立区域间血液应急调剂和审批制度,有利于保护稀缺的血液资源,避免浪费;利用三地信息联网系统,建立资源共享的稀有血型血液信息、血型参比实验室及资料库,建立跨省市血液调剂应急演练机制。有助于为三地就医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血需求保障。同时,北京已经实现核酸检测全覆盖,缩小了临床用血疾病感染窗口期,避免了血液储存时间过长,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血安全性。

  科研与教学、培训。建立区域内输血等专业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三地的输血技术咨询、科研与教学工作;共同建立重点实验室,实现科技信息和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为科研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共同在三地血液中心设立实习基地,接收三地输血相关专业学生和新入职职工的见习、实习和岗前培训,有助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三地定期组织业务观摩、技能比武、文化建设交流等活动,促进区域内采供血技术规范化和服务水平的共同提高。在教学和培训的不断深入过程中,三地的采供血质量会得到持续的保障。

  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共享区域间采供血机构献血服务经验,三地统筹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实现三地献血宣传资料、招募策划方案、现场服务经验共享,有利于提高三地无偿献血现场招募能力和服务水平,能更多地采集血液,为三地临床用血提供坚实的保障。

  献血志愿服务。加强三地间献血志愿者相互交流,逐步实现三地间互通的志愿者优先用血的照顾政策,逐步实现献血者、配偶及直系亲属血费异地报销、优先用血等互联互认,提高为献血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扩大献血志愿者队伍,为采供血事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采供血信息共享。通过联网共享献血信息,在三地范围内实现避免不够间隔献血和不合格献血者屏蔽;共享血液筛查信息,实现应急调剂血液的计算机直接识别,避免手工关联入库产生差错。

  据了解,今年5月8日,京津冀三地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合作框架协议》,6月17日,京津冀签署协议,三地携手共同建立区域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并开展了相关工作,如三地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对接和经验交流,分别于7月、8月和11月开展了京津冀三地省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工作对接会、三地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演练和京津冀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及健康教育论坛,为三地共谋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疾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和毗邻地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7月14日,开展了京津冀应急事件处置联合演练。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作者: 记者 李单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