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调查称中国经济放缓将成今年经济最大不稳定因素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08 13:52:53

  中国、日本、韩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韩三国不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的联系都十分紧密。近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联合日本《日本经济新闻》、韩国《每日经济新闻》在中日韩三个国家展开调查,以期了解三国企业家对彼此政治与经济前景的预测,以及他们对国与国关系的互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日韩三国企业家均判断2015年世界经济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成为2015年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本次调查的执行时间是2014年12月5日至18日,调查对象为中日韩三国对本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有最终决策权的企业主或CEO。中国成功回收100份问卷,日本回收问卷106份,韩国回收问卷111份。系统计算时采用四舍五入原则,导致各选项之和比100%有上下0.1%的波动。

  调查第一部分围绕三国企业家对2015年世界经济未来局势的预测展开。数据显示,受访的317名企业家对201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观点是“缓慢恢复”,其中日本企业家对世界经济的预期更为积极。具体来看,84.8%的日本企业家认为2015年世界经济会“缓慢恢复”,而这一选项在中韩企业家调查的比例分别为60.0%与56.4%。

  当被问及“2015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不稳定因素”时,三国企业家均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威胁2015年世界经济良好发展的最不稳定因素。其中,76.4%日本企业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碍明年世界经济发展,高出排名第二的中国11.4个百分点。

  对此,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企业要辩证看待中国经济放慢,中国新常态不仅指增速放慢,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进一步改造升级以及改革开放,在这方面中国会创造出新的合作机会。

  调查的第二部分围绕三国企业家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关系的看法展开。东亚的历史领土问题还在持续,中国与韩国的公司有没有因为政治问题,动摇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呢?

  总体来看,50.0%的中国企业家表示“重新研究过与日企的合作”,而86.6%韩国企业家表示东亚历史领土问题“没有影响”与日企的合作。

  相比而言,中国与日本企业家对韩国的宽容度较高。总体来看,仅有12.0%的中国企业家与2.4%的日本企业家“重新研究过与韩企的合作”,88.0%的中国企业家与绝大多数(97.6%)的日本企业家表示“不受任何影响”。

  针对与中国企业合作及对华投资问题,有2.3%的日本企业家与9.2%的韩国企业家“重新研究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97.7%的日本企业家与90.8%的韩国企业家则表示“不受任何影响”。

  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对《环球时报》表示,这次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中日韩三国企业对互相合作往来没什么戒备,大家都有和平发展的愿望。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市场缩小,各国企业有担忧是正常的。去年,政治僵局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本企业在华经营的信心,但是中国是能够有效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无可替代的市场,日韩企业都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他们对中国的投资并没有真正萎缩。

  调查的第三部分针对三国企业家2015年的经营战略展开。当问及“您认为2015年有望扩大本公司产品及服务的市场是哪里”时,76.0%的中国企业家对本国市场表现出最为认可的态度,而日韩企业则把东南亚作为主要市场,占比分别为76.4%与58.6%。

  对于2015年海外的合并收购计划,53.4%的日本企业表现出积极对待的态度,在三国的调查中排名第一,而中韩企业态度更为谨慎。64.0%的中国企业家表示2015年“没有并购(M&A)计划”,韩国持这一态度的比例为52.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胡江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韩企业关注中国发展主要是看经济上能不能互利,以此推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动向。如果中国经济放缓,日韩的贸易和投资方式也会有所变化;其次,市场变化,比如中国汇率能不能放开,对贸易和投资影响都特别大,这是各国企业都非常关注的。”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 记者 郑一真 张怡然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