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医疗健康新闻
医生公布看病挂号9技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08 09:03:35

  编者的话:提起去大医院看病,不少人都犯难———挂号难、住院难、知名专家号一号难求,其实看病也有技巧,为了减少患者误走弯路,本期大讲堂特邀专家为大家讲解,如何看病才能事半功倍。

  在看病技巧上,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挂号、问诊都有方法。

  技巧一:别急着拿药,先做检查。病情比较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据医生要求定期取药,不做检查。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医生无法通过问诊完全掌握你的病情,需要根据检查结果开具处方,所以检查十分必要。

  技巧二:初诊别挂专家号。有的患者一到医院就直接挂专家号或特需门诊。专家也是普通人,不会看一眼就知道你的病情,也需要基于正常的检查流程。所以如果是普通疾病,如感冒、发烧、高血压等,可先在普通门诊做完基本的化验检查。如果不是急症,可以采取标准化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好或是疑难杂症,则需要将普通门诊的相关检查做完后再寻求专家或会诊中心的帮助。

  技巧三:检查前做好准备。如果第二天要抽血,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尽量要空腹,也不要过多饮水。高血压患者第二天早晨要正常服降压药。如果要做B超、CT或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检查,保持空腹。如果是做全身检查,最好先洗个澡,洗完头后不要抹发胶之类的东西。

  技巧四:如实告诉医生病史。病史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患者叙述病史时怕涉及隐私,不愿意告诉大夫或谎报病史,这既不利于医生问诊,也不利于患者治疗。所以,建议患者将所有与本次发病有关的信息都提供给医生,比如之前生过什么病、吃过什么药、对什么药过敏、有无家族史、发病诱因、持续时间等。

  技巧五:感冒输液不是有效方法。有的人一感冒就要求医生给自己输液,觉得输液好得快。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感冒、发烧都一定需要输液,吃点口服药、多喝水、充分休息,效果可能更好。输液会破坏血管,有穿刺活动,每次输完液后,会在穿刺部位形成一个特别小的疤,这个疤实际上是一个小的血栓,如果患者血管条件不好,它会不定期地掉下来,对血管、血管壁、内皮都会造成损害。所以,输液不是绝佳的治疗方法。

  技巧六:脑血管病高发季输液没必要。目前,仍有不少老人坚持在春秋脑血管病高发季节通过输液疏通血管,认为这样可以防病。我认为,通过输液产生的疗效多半是心理作用。此时发病的人并不是很多,只要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并不需要输液,只需按时吃口服药即可。什么人需要输液呢?每当季节变化就会头晕、血压波动的患者,可先到医院请医生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输液。

  技巧七:别怕麻烦,定期复查。曾经有一位病人突发心梗,经过治疗后康复,却不按照医生要求按时吃药、定期复查,结果导致二次心梗住院。通过复诊,医生可以详细跟踪患者的最新病情,明确目前的药物对患者是否合适,并斟酌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技巧八:定期体检,减少盲目求医。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一向很好就不用体检了。但是所有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在没有症状的时候查出来进行治疗效果才最好,治愈率也非常高。但如果已经出现症状,一般都是晚期了。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通过检查可以反映很多身体状况,也给就医提供参考。

  技巧九:找对医生,避免重复用药。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开始衰退,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可能每种病都需要吃三四种药。这种情况下建议找到最后一个为你看病的医生,把所有药拿给他看,让医生帮你甄别哪些药需要吃,吃多长时间等。因为,无论中药还是西药,同时吃超过4种以上,就会在胃内发生反应,不但起不到药效,还可能危及健康。所以,建议同一时间内吃的药不要超过4种。

  (本讲座由张冕整理)主讲人:北京地坛医院急阿诊科副主任医师马剡芳

来源: 《生命时报》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