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居月诸。当时间的年轮驶入2015,我们再次站在关键的节点。
经济新常态下,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一点一滴擘画生动印记,这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时代。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浙江发展的重大遵循。从高速增长到深度转型,是新常态核心内容。如果说旧常态竞争集中在增速的高低,那么新常态竞争则聚焦在转型的快慢。
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看,是一个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从省市角度说,是走在前列和适应新常态的最重要引擎。
转型升级进程,就是平稳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从这一视角,看待浙江经济发展,可以更加辩证准确,可以更加心静有定力,可以更加清醒知道劲往何处使。
经历几十年高速发展后,浙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蓄势阶段。蓄势是持续堆积发展量能,是为今后发展打开更大空间。认知这个实情和趋势,对未来浙江发展十分重要。
这是百舸争流的时代。
省际和城市间经济发展排位竞争,更多是悄然暗自较劲,有时也会爆发唇枪舌剑争辩。其实,简单数据支撑的排位竞争,很难拿出统一标准使人信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有款游戏风靡世界,叫《模拟城市》。由玩家担任市长一职,完成把一片荒废土地变为一座理想大都市的任务。这是一个极富理想又有挑战的游戏。游戏沿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如何让企业满意,只有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才能使城市更快发展。一条是如何让居民宜居,只有满足纳税人需求才能使城市发展更好。这款游戏高分标准是企业和市民的满意度,这比生硬简单的数据标准,更具体、更容易被接受。
经济发展与爬山攀岩的道理是一样的。长期发展上了一个平台后,需要养精蓄锐和蓄势积能。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浙江,几十年都是高速发展,如今与全国一样,进入爬坡过坎、变速换挡、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两个字:蓄势。
蓄势需要定力。沉得住气,不能心浮气躁,不为一时速度快慢所焦虑,不为一时排位前后所纠结。有定力才能平心静气,才能集聚精力做蓄势的事。
蓄势不是无所作为,更不能马放南山。蓄势所要做的事,比起粗放的发展更难。蓄势绝对不是被动的等待,更不是放松的休息,而是精准基础上的主动作为,是新一轮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
蓄势是为更好地发展。蓄势是持续堆积发展量能。转型升级是最大的蓄势。最高决策层为各地蓄势创造了宽松环境和必备条件。把注意力和工作精力集聚到为发展蓄积力量上来。这种量能堆积愈大,浙江未来发展空间就会愈大。
蓄势肯定不是全面出击、什么都想要。过剩产能,高耗能产业,污染企业,落后产品,该舍弃的坚决舍弃。因为这样的放弃而影响GDP稍微波动,也该有冷静的定力坚持。主动放弃,是收回拳头更有力打出去,是集聚精力抓转型升级,是配置有限的优质资源到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有一个县级市,去年上半年关掉95家过剩、高耗、污染企业,工业产值减少20亿元,GDP受影响掉了2个百分点。但同时把腾出的土地等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倾斜,规上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有不少县市区经过多年调整,让庞大的传统产业走向中高端,让新兴产业占GDP总量达到一个重要比例,实现了一种转型升级基础上的“新速度”。
转型蓄势到一定程度,就能迸发出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经济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
转型升级贯穿于工业化全过程。特别是经历高速增长的工业化前半程后,都会遇到集中力量抓转型升级这个坎。实践还证明,转型升级不可能在长期高速增长平台上得以实现。环境承载、资源禀赋、发展精力,都不可能让转型升级和高速增长长期兼而得之。
转型升级势必要做一些减法,放弃和淘汰一批污染、过剩、高能耗的产业和企业,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增长速度。
GDP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数据,但又不能唯GDP。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和智慧,是符合现实情况和群众利益的。挤掉一些GDP的水分,普通老百姓生活没有多少影响和损失,发展质量会更加健康。经济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就要持平常心,不要大惊小怪。
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基础上的。这种发展难以为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大大超出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造成资源和环境严重浪费。长期高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高度承压,很难支撑下去。原先那种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一个极限的程度。主动放下一些产能过剩、能耗太高、污染环境的企业,即使影响一时经济发展速度,也是大势所趋。
这种主动放下或舍弃,就是为未来发展蓄积力量。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环境空间也不是无限的。按照市场优胜劣汰原则,主动放弃那些落后企业,腾出有限资源和环境空间,先进产业和优秀企业发展就有更大空间。
主动放弃是告别过去粗放发展方式。如此大力度主动放弃的景象,在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也是无法做到的。浙江比较早出现这样局面,尽管短时间会影响发展速度,但绝对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件好事情,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好景象,更是对未来浙江更快更好发展的一种量能的蓄势。
蓄势最核心指向是经济转型。适应经济新常态,关键是把对经济增速的关注转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上。省际和城市间的经济竞争,今后不仅仅是看增速,更重要是看转型。谁转型得好、转型得快,谁就蓄势力量强,谁就能最终赢得竞争力和发展速度。在转型升级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是发展和转型的最核心战略。
时下最热门的“新常态”一词,十分精准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主要趋势。尽管转型升级已经进行十几年,并放在发展主线这样一个重要位置上。但几十年来人们对GDP注重和依赖的惯性很难改变,对增速的片面追求和政绩冲动依然存在,这肯定是一种旧常态的景象。经济新常态,是真正做到不唯GDP,不刻意追求高速度,坦然放下持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把第一关注由增速改为转型,把第一标准由GDP换成经济结构调整,把第一动力由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这才是新常态的最本质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最大的蓄势。如果把经济发展比喻成一场马拉松比赛,耐力才是输赢的决定性因素。蓄势,就是积聚发展的耐力。转型升级是堆积发展能量的最佳途径。淘汰过剩产能和高能耗产品,关停落后和污染企业,是一种转型,是一种蓄势。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传统产品做到完美和极致,使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是一种转型,是一种蓄势。积极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更是一种转型,是一种蓄势。
蓄势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谋求新优势、积聚新动力。深化改革和全面创新是引领转型的两大动力。向改革、向创新要红利、要力量、要出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快动力转换,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时代。全球化和互联网为先进科技迅速流动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通往科技创新的路径愈来愈宽广。购置一流先进设备,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招揽高端科技人才,引进海归科技人员;创建科技园区和海归园区,把科研基地建到都市和大学;发明各种科研专利,消化吸纳并创新科研成果等,科技创新风生水起,浪潮涌现。
看谁蓄势力量大,看谁转型升级好,看谁持续增速快,关键是看谁科技创新能力强。这才是决定输赢的最终砝码。
让生态文明不断进步,也是一种重要的蓄势。积聚经济发展力量,改善重大民生,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标杆的升高。以“五水共治”为起点,浙江找到了政府与企业共同用力转型的路径,找到了为未来发展积蓄更大力量的载体。
工业化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往往是以损害甚至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过去,我们的发展也没有跳出这个怪圈。现在,高速发展难以为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说科技快速进步已经为新兴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讲蓄势成为新常态,就是不断把生态文明这一标杆抬高,让整个经济发展在生态文明这个大圈子内进行。蓄势,蓄生态文明进步之势,既为经济发展积聚力量,更是重大民生改善之举。
我们已经按下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键。既要坚守生态环境这个底线,更要追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目标。山清水秀,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重大民生的实际内容。几十年工业化,生态环境欠债很多,该集中力量还生态环境所欠之债。这既是一种蓄势,更是新的发展。如果能够把黑臭河修复为一江清流,哪怕GDP掉一两个百分点,这笔账是否合算还需要答案吗?
以“五水共治”为起点,浙江开始重整山河。当年浙江不惜砸锅卖铁修复千里海塘,有效抵御台风灾害,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很好口碑。这次是要让浙江几万条大大小小的河流更清澈,那是比修建千里海塘更加艰难的宏大工程,对于改善浙江人民生活环境,注定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在“五水共治”还一江清流给百姓的同时,浙江找到了政府与企业共同用力倒逼经济转型的路径。以治水为突破口,政府有形之手握住生态建设这根底线,并不断升高生态标杆,形成倒逼机制,使转型升级加速成为新常态。一个步入新常态后转型加力提速的态势已然确立。
蓄势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是稳增长的发展,是调结构的发展,是惠民生的发展,是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种发展,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更需要决策层面的宁静致远淡定从容、谋篇布局的战略思维、开山劈海的责任担当。
蓄势肯定是更注重发展的后劲。蓄势是一种调整。只要把结构加快调整过来,为今后发展持续创造新的能量,速度一时慢点下来是可以接受的。但要防止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大起大落,考虑到就业和民生,保持速度稳定增长是必要的。凡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增长速度,该要的增长还是要的。底线之上的增长速度,还是必须确保的。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再快的增长也须去争取实现。
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尽可能快、又比较平稳的增长。这才是我们新常态下所追求的发展目标。蓄势不是不要发展,更不是去唱衰发展,而是一种新的起点上的发展,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相协调的发展。
蓄势最重要的是在积聚发展正能量的同时,着力解决一些重大民生方面的急迫问题,特别是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果说过去更多关注发展速度,现在应更为关注重大民生问题。发展最终是要惠及民生,推进人民幸福生活。老百姓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蓄势,就是蓄解决民生问题之势,持续堆积改善民生的能量。特别是把未来发展与惠及重大民生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收入更称心,居住更舒心,保障更安心,平安更放心,生活更顺心,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
新常态下的蓄势调整,比起前些年一味追求高速发展,难度更大。蓄积力量,顺势而为,并非易事。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是对经济领导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那种躺着不干就能等来的想法是可笑的。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淡定从容。只有持续蓄势,才能赢得未来。只有定力担当,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蓄势以发,是为浙江未来发展持续堆积量能,是为浙江未来竞争积聚更大力量,是为浙江继续走在前列增加更大动力。这是一盘布局长远的大棋。全省上下一条心,宁静致远,蓄势以发,赢得优势,方能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持续激烈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