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儿童文化研究者、哥本哈根大学教授Beth Juncker介绍,在丹麦,有一项文化政策叫做“为所有人提供的文化”:所有的青少年儿童必须要了解艺术;所有的文化艺术机构必须对此作出贡献;所有的艺术形式必须融合于其中。强调三个“必须”足见文化部门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以“发展理论”为基础,丹麦发展的是“教育文化政策”。在这个传统下,儿童被看成是“正在发展的未来”。所有的机制,都把他们看作“未来的成人”。专业艺术人员及教育工作者将儿童、青少年作为文化艺术的“接收者”。
20世纪80年代丹麦儿童的艺术文化政策开始改变。其理论根基从原来的“发展理论”转变为“美学理论”,文化政策也随之转变为“美学文化政策”。作为“未来的成人”时,儿童每天的生活,在成人眼中看起来有点奇怪,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他们的一些想法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其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行为的意义,他们被看作“独立的儿童”,他们所有的玩耍游戏、奇怪想法都变得有意义了。儿童也不再只是作为文化艺术的“接收者”静静地去听、去看艺术作品,而成为积极活跃的交流者、评估者、创造者。人们逐渐意识到,戏剧、文学、视觉艺术、音乐是艺术的形式而不是教育的形式,但这些艺术形式可用作教育的工具。针对儿童的戏剧、音乐会等艺术形式开始发生变革。儿童艺术创造者不再只考虑作品要教育孩子什么,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什么,通过艺术文化的体验让孩子用全新的方式了解世界。
在全新的艺术文化教育观和政策下,丹麦文化季所展演的这五部儿童戏剧作品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纯净的眼睛》是为0—4岁幼儿创作的戏剧。它从一个孩子不带偏见的角度出发,想象自己一天醒来,发现周围的世界覆盖着白色的雪花,分享孩子在初次体验白雪世界时的惊讶和好奇。《纯净的眼睛》也给成人极大的反思: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地看过雪花?多久没有听到踩在冰面上发出的咯吱声?多久没有看见阳光射到冰面上闪烁的碎光了?
《一个短短的长》受到抽象艺术先驱瓦西里·康定斯基及其生动表现力的启发,让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邀请观众从看起来抽象的元素中甄别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的各种“花样”,用生动的戏剧形式让我们理解了康定斯基。
两部戏剧作品都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能说出的教育含义,但是它们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平常生活中的细节艺术化,带给孩子和成人纯粹的审美体验。
丹麦儿童戏剧组织主席在讨论儿童艺术创作时说:“平等地对待儿童,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严肃认真地看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