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中国经济外交新常态之一:经济外交开启中国范式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2-25 14:52:53

  “经济因素决定了根本的趋势,”谈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这样说。一年多来,伴随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外交也呈现出理念新、频度高、成果丰的新常态。有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在世界经济合作中,一个中国经济外交的新范式正在形成。

  国际视野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外交新范式更多体现的是发展与共赢的特点。通过领导人的外交穿梭,这一范式经纬交织、海陆并举、联通古今、协同世界,为提供新的全球公共产品,推动共同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

  ——理念先行

  经济外交的中国范式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新理念上。一年多来,中国经济外交形成一套具有独创性的、令世界耳目一新的语汇。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2014年,伴随中国的高层经济外交行动,这两大新概念作为一个词汇——“一带一路”,越来越深地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

  同时,借助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合作、上合组织,以及中欧、中美、中非等多边与双边合作机制,“互联互通”、“高铁外交”、“经济走廊”、“开放型世界经济”、“亚太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中国概念受到广泛传播。

  “中国应被倾听,中国应被理解,”谈到中国经济外交中的这些新理念,全球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如此评价。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说,中国“一带一路”构想将促进亚洲邻国间以及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告诉记者,中国经济外交的这些构想完全能够成为中美加强建设性合作,促进彼此繁荣的重要积极因素。

  ——硬件布局

  如果说“一带一路”等理念可称作中国经济外交之纲,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去的“软件”,那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行动则是中国经济外交理念落实的硬件。

  纲举而目张。高铁、核电站、公路、桥梁、通讯网络、金融……有观察家说,一年多来,“高铁”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一斑窥豹,从中可见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上升的现实。

  罗马尼亚知名律师、实业家帕乌内斯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通过核电站、高铁等高科技项目,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给欧洲留下的中低档产品制造供应商的形象,让包括罗马尼亚在内的许多中东欧国家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创造了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的窗口期,只要它们抓住机会,参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很可能就能像中国这样,实现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所所长苏尔丹诺夫说,中国倡导的在交通、物流、通信、金融、能源等很多互联互通领域里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吉尔吉斯斯坦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这些互联互通的进程中。

  ——义利相合

  经济外交拓展了中国的经济边界,也展现了中国在道义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以利相融,以义相通。中国在以经济手段与世界交往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利益互换,还注重以中国的方式、中国的姿态,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推动形成新的更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2014年8月访问蒙古国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他还明确表示,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实现互利共赢。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说,中泰铁路见证了中泰关系乃至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历史起点,并有助于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频繁外交带动下,中国经济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纽约大学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戴维·狄侬说,“西方国家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中国。”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此亦有深刻洞见。在近期一篇以《中国世纪》为题的文章中,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指出,在新经济现实的影响下,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形成,中国在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参与记者:布加勒斯特分社陈进、华盛顿分社郑启航、北美总分社李铭、比什凯克分社陈瑶、曼谷分社记者张春晓、常天童)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刘丽娜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