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环保局获悉,进入12月以来,影响本市的冷空气比较频繁,加上本市压减燃煤等各项措施的推进,本月目前已经收获了19个优良天,好天儿的比例达到八成。
虽然本月的空气质量不错,但回顾今年的总体情况,严重污染的天数已经达到了15天,比去年多了2天。据悉,每一个严重污染日会将PM2.5的年均浓度值提高近1微克/立方米。明年1月初,市环保局将发布今年全年的空气质量情况。
标准提高不达标天比例增多
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介绍,本市从1998年就开始治理大气,空气质量每年都有一定的改善,从1998年至2013年,PM10的平均浓度下降了43%,二氧化硫下降了78%,氮氧化物也下降了24%。
从2013年起,国家开始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标准,PM2.5等污染物加入到监测范围中,监测的污染物数量从原来的3个增加到6个。同时,由于标准的提高,评价空气质量的“尺子”变得更加严格。
于建华举例,在2013年之前,PM10的日均浓度只要低于150微克/立方米,就算二级达标天,但当增加了PM2.5这项污染物后,PM10要低于100微克/立方米才算达标,同时还会考虑到其他污染物的水平。“这就类似于人去体检,体检的项目变多了,标准也严格了,那各项指标不达标的概率就会相应提高。”
记者了解到,在新标准实施前,达标天的比例大概占70%,可以说达标天是占主导的,而新标准变严后,达标天的比例下降到50%左右。于建华解释,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印象大多数以感受为准,对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APEC蓝”、严重污染等日子的印象会比较深,而对比较相似的其余日子,印象会相对比较模糊。“大家或许会感觉空气质量变差了,但实际上是评价的‘尺子’变严了。”于建华说。
严重污染日“以一抵十”
截至12月23日,本月北京已经收获了19个优良天,其中一级天9个,二级天10个。虽然本月的空气质量不错,但回顾第四季度的情况来看,还是拉回不了多少分。因为10月至12月的三个月内,本市共发生了7次重污染过程,重污染日(包括五级重污染和六级严重污染)达到15天。
于建华告诉记者,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得看长期的情况,因为短期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波动较大。本市现在的评价周期是一年,通过PM2.5的年均浓度来体现。“根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目标,目前每年的下降幅度是5微克/立方米左右,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天降低这么多就能实现全年的目标,而一旦遇到不利气象条件产生的重污染,那对目标的实现影响就非常大。”
年均浓度下降5微克/立方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于建华解释,每当遭遇严重污染日,PM2.5的日均浓度就超过了300微克/立方米,如果平均到一年的365天中,意味着给每天的日均浓度增加了近1微克/立方米;一级天出现的时候,PM2.5的日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这样算下来,严重污染日的浓度至少相当于一级天的10倍。“这就意味着,面对年度任务,一个严重污染日需要用10个一级天才能抵消,严重污染日以一抵十,这么说是不为过的。”于建华说。
根据统计,今年到目前为止,严重污染的天数达到了15天,比去年多出2天,这就意味着PM2.5浓度平均会增加2微克/立方米。
阴天不等于空气污染
记者在平日的采访中发现,有些市民在阴天时也戴着口罩,误以为有空气污染,不少市民看不到蓝天,就以为空气陷入了污染的状态,实际上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于建华解释,空气质量和对天气的感觉是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空气质量是按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来表征的,这通过仪器监测可以得到准确的数据,而公众对天气的感觉是相对抽象的,很多公众认为只要看不到蓝天,空气就不好,但实际上很多阴天或者雨后,空气是非常清新的,空气质量都能达到优良的水平;反之,虽然影响天空是否蓝主要以颗粒物为主,但有时候即使天比较蓝,但气态污染物超标,空气质量也有可能达不到优良状态。
“判断一天的空气质量是好是坏,建议大家还是以监测数据为准,通过我们的实时平台、微博、手机APP等渠道都可以看到数据,还是很方便的。”于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