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小老外们的“中国梦”:让不同文化能够更好沟通融合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2-22 11:52:59
  在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就读的意大利留学生伊娜(意大利名Alessislppona)说,自己和许多中国朋友一样,也有一个“中国梦”,就是想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了解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上,新旧文化是如何发生碰撞并升华的。

  “高中毕业在考虑将来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的时候,我想到当今国际贸易往来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事与国际交流相关的工作应该很有意义,所以决定学习‘跨文化交际’这个专业。中国的经济每年都有跨越性增长,我想学好中文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伊娜认为今后意大利与中国的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她认为将来熟知两国文化和语言的人才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伊娜已经在贵州学习了几个月,她近期的目标是攻克“汉语关”,真正找到打开一个看中国的窗户。她很兴奋的说出了自己的新发现:“加深对中国了解的唯一最好方式就是多在中国生活、学习和游玩。”

  “就像一座桥将两个国家联系起来,让两个国家的文化能够更好的沟通融合,两个国家的人民求同存异、互相欣赏、和谐共生。”伊娜希望自己能成为新时期的马可·波罗。

  来自墨西哥的罗若彤(墨西哥名PamelaPachecoLopez)与中国结缘是因为在她的家乡开设了“孔子学院”,自那以后,罗若彤内心那颗向往中国的种子就开始生根发芽了。“我的‘中国梦’就这样被植入内心,来中国是我的梦想,我感觉到中国是一个奇迹般的国度,中国的儒家文化和美食美景最令人神往。”

  罗若彤认为“孔子学院”的设立是他实现“中国梦”最大的助推力,“来到中国之后,我比以前更热爱这个国家了,悠久的文化,善良的人民,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都让我感叹!”罗若彤说,当一切都触手可及的时候,我觉得“中国梦”是这样的真切。

  “从小就在各种书籍中读到过关于中国的种种。”到贵州大学学习的老挝教师王旭(老挝名ChanthasinOunkeo)从小就被中国的魅力深深吸引。从云南到贵州,王旭一路惊喜。他在中国不断将看到的东西与他的国家课本上的知识印证,“当记忆与现实重叠的时候我兴奋的就像一个孩子。”王旭说,他爱上了中国。

  “即将学成归国,对贵州很不舍,但自己担负着把汉语教授给更多老挝学生的使命,用教育的方式传承中国文化是对自己在中国学习最好的纪念。”王旭说,希望将来能带领自己的学生来中国,了解中国的现代与历史,让学生们也生长出一个“美丽的中国梦”。

  “我从小就喜欢语言,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除了会说母语西班牙语之外,还能够流畅地讲汉语、法语、英语、俄语。”一心想成为外交家的西班牙留学生马森(西班牙名SergioMartinezCalderon)认为,中国已越来越国际化,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十几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一起,想想都是一件奇妙的事情。”马森说,中国给予了他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虽然现在求学的是一个中国西南地区的内陆城市,但这里勃勃的生机已经让他感受到中国不断迸发的活力。

  记者从贵州大学了解到,仅2014年,就有来自美国、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泰国、老挝、摩尔多瓦、斯里兰卡、尼泊尔、韩国、德国、俄罗斯等11个国别的40名“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在贵州大学学习。

  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介绍称,该校组织了‘西江千户苗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体验、‘黄果树瀑布’贵州奇特自然风光体验、中国国酒文化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外国留学生感知中国、体验中国、了解中国。

  据中国国家汉办相关资料显示,全球已经建立471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学堂”,遍布126个国家,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有61个国家及欧盟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忆。通过“孔子学院”及其他中国文化交流平台,10年来,在全球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近10万场,受众达5000万人次。120多个国家的14万师生应邀访华。有100多个国家超过50万人次的大中小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杨云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