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网友吐槽春运售票新规:囤票21张未买到称心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2-21 08:36:50

春节抢票焦虑症发病期明显提前

  距离除夕还有61天,但很多人已感受到春运的疲惫。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铁路总公司脑洞大开,将春运火车票20天的预售期改成了60天。

  于是,在原本就惨烈的春运抢票大战中,今年又新增屯票大战,战期还拉长到原来的三倍!从12月18日开始,春运抢票进入高峰期,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

  网友不禁感慨:没抢过票不足以话人生,回个家是有多难啊!

  自从铁路总公司11月份公布60天预售期后,空气开始弥漫浓浓的焦虑。这个本应在春节前两三周发作的群体病,今年发病期明显提前。

  已经屯了21张票的季先生说:“去年过年早,而且预售期短,可以临近过年才买票,不耽误工作;今年过年晚,可买票却大大提前,每天有这档子事儿,很影响年底的工作状态。”

  据东方网报道,在某研究院工作的季先生和妻子从12月7日开始,每天上班遇到正点、半点,都要准时坐在电脑前抢票。

  《北京日报》报道称,在北京交通大学读研究生的朱某某,家在河南洛阳,由于还不确定具体回家时间,他干脆预订了明年1月10日到1月15日每天的K629次列车。

  @爱榴莲的聂小姐则替屯票一族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都快赶上黄牛党了,时间一直不能确定,我也只好屯票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你造我回一趟家是有多么不容易么?

  努力如季先生们,能屯到票并不是因为票更好买了。而是对买到票更没信心,只好把预期外的票先买下来。一般的上班族假期有限,理想的归乡时间都是除夕前五天以内,屯了21张票的季先生也还没买到满意的票。

  网友@吉一枊对此忍不住爆粗口,并说:“就为你买一张称心如意的车票,那么多人连票都没有,提心吊胆等到快过年才能买到票。”

  但季先生们也有很多无奈:你们怎么能要求一个屌丝确定两个月后的行程?

  微信公号“沸腾”由此感慨,奇葩的选择,往往诞生于奇葩的政策。

  屯票的都有谁?

  除了无奈的季先生们,黄牛也是大家吐槽的对象。

  网友@郝久不见hp愤怒地表示:以前我回家买票还是没有问题的!现在问题多了!票都没有,又让黄牛给屯了起来!提前60天,提前15天退票不收费,这些都给了黄牛更好的屯票机会!

  “跟考试剩下5分钟了还有一篇作文没写一样。”老家在四川的小熊对嘉兴日报的记者说,虽然电脑手机同时上阵,亲友团也在并肩作战,但她要抢的车票还是卖光了。

  对于今年春运火车票提前60天开卖政策的影响,不少网友早有预见。五成以上的网友曾表示反对,其中,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有人会多买几天票再退,造成票源紧张”(占比33.63%)、“给黄牛更多可乘之机”(占比31.03%)。

  而对于未来,大家也毫不乐观。广州日报报道,某网站12月17日发布调查问卷《提前60天预售,你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了吗?》。在“你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了吗?”一项,只有11.42%的网友表示买到了火车票,而高达73.82%的网友对买到票表示悲观,均选择了“估计买不到了”的选项。

  退票的比买票的还多,屯票误伤了谁?

  铁道部运输局提供数据显示,2013年春运前3天,全国铁路日均接受退票46万张。媒体报道,预售期改成60天后,现在去窗口退票的比买票的人还多。

  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票被重复配置了,有更多需要的票的人将拿不到票。如果要等退票,则需要花费更大的时间成本,并且仍然有买不到票的风险。

  也就是说,很多人被屯票的人误伤了。

  据新华社报道,面对严重的屯票问题,铁路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虽然这种购票方式影响了他人购票,但是目前却还没有办法进行约束。

  网友@一面人生_Joyvv_甚至揣测:如此铁路总公司可收到很大一笔临时票款,45天都在其账面上。

  但这也仅仅是戏言。更多人吐槽过后,还得继续抢票屯票。

  正如“沸腾”所言,很多人的所谓“目标”,不就是在一个注定绝望多过希望的游戏规则中,骂骂咧咧,挤开同类,抢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票。如果伤害了谁,“对不起”都想不起来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无心的,他们也是“受害者”。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