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老木匠雕刀修复古董不用钉:木匠是技术更是艺术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2-18 10:00:23

  与木匠工作打了半个世纪交道,他希望有人传承手艺

  在广安有一位70岁的老木匠唐天树,他与木匠工作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他巧手雕花,修复古董家具,不用一颗钉子,不用一滴胶水。虽然已年入古稀,但他闲时仍爱“创作”雕刻作品,他把自家阳台变成了“工作室”。

  近日,在唐天树家,记者见到了他和他的精美雕刻作品。

  手艺不老老木匠闲时爱搞创作

  在广安城区的一座现代小区,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70岁的老木匠唐天树。别看他家中都是“现代化”,但是阳台上依然放置着做木匠活的各种老工具,和一些木雕、鸟笼成品。一方小小的阳台俨然成了他的工作室。一见到记者,唐天树就高兴地展示起了他最近完成的雕刻作品。

  “前段时间我用乌木雕了一个佛头,放在家里欣赏;这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一个小盒子,根据传统榫卯做法来做的,拿来装印章、钥匙等小东西最安逸了。你再看这个仕女雕刻,这个有很高的文化层次,她躺在书上在思考,姿势也很优雅,拿来当个摆件巴适得很。”说起本行,唐天树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唐天树告诉记者,他没事儿的时候就爱搞点创作,这些小物件都是他在闲暇时间自己创作的,虽然岁月不饶人,视力越发模糊,但是拿着刻刀在木头上切、磋、琢、磨时,总觉得自己还不老。“以前我靠这手艺吃饭,现在我靠这手艺找点乐子。”

  修复古董没用一根钉一滴胶水

  年已古稀的唐天树没有再接木工活了,可下午2点,他接了一个电话,收拾起工具便要出门了。“今天我要帮助一位搞收藏的朋友修复一把古木椅。你和我一起去嘛。”

  对于木匠,木制家具对他们似乎有着天生的吸引。来到唐天树朋友的家中,主人搬出了一把破旧的木椅。唐天树仔细观察起这把雕刻精美但略有残缺的书卷太师椅。由于年代久远,这把太师椅的榫卯结构有些松动需要加固和更换,而经过前期修复,这把太师椅的靠背顶已经做好,但是雕刻部分还未完工。“这把椅子下面也是坏的,不过你看着,我给它修复好了,看起就漂亮了。”唐天树一边说,一边摆上工具,拉开架势,准备开工了。

  “木匠的基本功有四点,一是要砍,二是靠推,三是梭榫,四是对接。你看我做的,这就叫榫卯。”不一会儿唐天树便完成了这把太师椅的加固工作,没用一根钉,没抹一滴胶。“这是老木匠一直传承的手艺,这些家具是这些手艺的实物展现,代表的是文化,是古人的智慧,所以我修复这些古代家具不是工作,是想传承。”唐天树指着自己刚修复过的椅子说。

  酷爱木工希望后继有人传承手艺

  唐天树做完活,总是爱把工具整理一遍,放得整整齐齐。“唐老,您的这些工具上的花纹是您自己雕刻的吗?”在唐天树摆弄他工具时,工具上的纹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是我自己雕刻的,这些都是常用的工具,年轻时经常带出去干活,害怕丢了和别人的工具搞混了,所以就雕刻些图案在上面。”唐天树告诉记者,他们那一代人,不光他爱这样,很多木匠都爱在自己工具上雕刻点东西,不光为了便于分辨,也是代表对工具的一种爱好和崇敬。

  唐天树从20岁学艺开始算起,已经和木头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了。“我是出生在广安区护安镇鹅凤村的山里娃,最先学这门手艺就是为了吃饱饭。我靠这门手艺进了城,住上了电梯小区,过上了好日子。我始终相信‘行行出状元’。干得越久就越觉得木匠这行不仅是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不过让唐天树难过的是,虽然这个手艺不缺饭碗,但是学的人依然是越来越少。据唐天树介绍说,现在的木工对于雕刻基本上不涉及,但是对老一代的木匠而言,木匠不仅要会做木工活,雕工也是木匠必须具备的手艺。“最大的尴尬是后继无人,做现代的工艺又方便又快速,所以没有人来用心学这些传统的手艺了。”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杜薪 记者 唐亦锦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