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里,全世界的圣诞礼物都来自于圣诞老人的玩具工厂。现实生活中,全世界60%、中国超过90%的圣诞用品都来自义乌,包括圣诞老人背上那个让孩子们盯紧的红口袋。
第一批加入招募行动的,就是义乌市圣诞用品协会。可这次送礼物的时间似乎选得不太恰当。
“圣诞礼物袋通常是按订单生产的,以出口为主。现在这个时间段早就已经不加工了。”义乌市圣诞用品协会副会长蔡勤亮说,这些圣诞产品一个多月前就基本下架了。怎么办?蔡勤亮给了两个建议:一是到库存市场和喜庆用品市场去找找,可能还有希望;另一个就是找企业定做。
义乌市库存行业协会的荣誉会长何国芳拿着协会通讯录挨个地打电话找货源,但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何国芳不甘心,第二天又跑到五爱库存专业街挨家挨户找,终于在一家收购圣诞用品的库存商行发现了一批圣诞袜,一口气就要了1000只,“这是能找到尺码最大的圣诞袜,可以装下一盒饼干,先寄过来。”
可袜子太小了,大件礼物装不下。
有人说,礼物送到就行,不在乎形式。可陈彩娟反对。
陈彩娟是义乌小恶魔慈善联盟的负责人,也是江东街道贝知幼儿园的园长。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她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孩子的感知是直观的,既然是送给孩子们的圣诞礼物,就不能随便包装,否则孩子们会失望的。”
的确,我们发起活动的初衷,不是单纯地送一盒饼干或一盒铅笔。我们更想送他们一点梦幻色彩,送他们一点想象空间。所以,形式感是必须的。
“既然整个市场都找不到,那我们就自己做。”陈彩娟一锤定音。
几位热心公益的幼儿园老师一致支持。趁着周末放假,大家采购了原料,当过裁缝的余纯老师则联系了一家服装厂。“服装厂专门为我们空出两台缝纫机,老板娘和8岁的女儿也帮着一起裁剪。”已经10多年没拿过剪刀的余纯说,不知道哪些孩子会收到礼物,“我这也算是和他们的缘分了”。
于是,在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之前,义乌的几位“圣诞姐姐”已经一针一线地缝制了200多只不同大小、不同图案的圣诞袋子,第一时间送到报社。
“我们的袋子缝得大大的,希望,能装下多多的礼物,请大家不要手软啊!”陈彩娟欢乐地说。